5月8日,在秀英區石山鎮美岳下村,村民正在查看百年古荔枝樹的掛果情況。記者 石中華 攝
C 制度護航 書寫人與自然美好篇章
古樹名木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聯結人與自然、人與人情感的紐帶。在美蘭區三江鎮江源村委會方政坡村,一株約18米高的古榕樹樹蔭下是村民們納涼、聊天的好去處。“無論是家長里短還是村務大事,大家都習慣在榕樹下商議。”美蘭區三江鎮農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李波告訴記者,這株古榕樹猶如一位慈祥的長者,靜靜見證著村民們的每一次交流,陪伴他們參與鄉村治理全過程,讓村民真正成為鄉村治理的主體和受益者。
古樹名木是生態文明的重要見證者。近日,《海南省“綠美自貿港”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對外印發,要求全面實施古樹名木保護,修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規定,制訂海南省古樹名木養護技術規范等相關配套標準規范。根據方案目標,到2025年,我省古樹名木保護牌安裝落實率達到100%,古樹名木管護覆蓋率達到100%。
一株株古樹名木,就是一個個活著的“綠色文物”。近年來,??谝褔@古樹名木完成了普查、編號、救治等基礎保護措施,并出臺了相關保護管理規定,構建起較為完善的保護體系。截至目前,??诮n古樹名木1772株,其中建成區現有建檔古樹名木448株,郊區建檔古樹名木1324株。
“在做好保護工作的基礎上,海口應當多維度挖掘古樹名木的價值,創新開發利用模式。”海南省旅游發展研究會會長王健生建議,一方面,可將古樹名木與城市發展、鄉村振興有機融合。可以將古樹資源融入城市活力街區、歷史街區的打造,以及鄉村旅游、研學旅游等發展規劃中。通過科學規劃布局,打造網紅打卡點、特色露營區等旅游新業態。另一方面,可從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兩大方向發力,開發復合型文旅產品:在自然資源方面,可打造集觀光游覽、科普研學、文化傳承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項目;在文化資源方面,要深入挖掘古樹背后的歷史故事,使其成為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文化的重要載體。
王健生以海口新坡鎮斌騰村500多年樹齡的“夫妻樹”為例提出,可借鑒臺灣阿里山神木的開發經驗,除了開展自然知識科普、生態保護宣傳外,還可以創新推出古樹下的婚禮等特色體驗項目,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打卡,實現古樹保護與文旅發展的良性互動。
5月8日,在椰青園安置房項目,一棵130年樹齡的木棉樹與現代建筑相映成趣,成為小區內獨具特色的景觀。 記者 楊鶴 攝
記者手記
讓每一株古樹都有人管有人愛
□記者 龍易強
古樹名木是鐫刻歲月的“活文物”,也是生態文明的見證者。近年來,海口在古樹保護方面既注重制度建設,也強調技術應用。層層壓實責任的四級林長制,化身“古樹衛士”的護林員和村民,“一樹一策”的精準修復,以及為避讓古樹而調整城市規劃……這無不體現出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
古樹名木作為不可多得且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如何充分發揮其價值?在海口,火山荔枝林串聯起古道、溶洞與古村,打造出沉浸式文旅路線;500年“夫妻樹”與紅色文化聯動,形成特色旅游打卡地;古樹下的議事傳統則成為鄉村治理的獨特場景。??趯⒐艠涿九c生態游、研學游深度融合,既讓古樹“活”起來,也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這種“保護中發展、發展中反哺”的模式,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古樹名木保護不僅是政府的職責,更需要全民參與。從村民自發守護村口的古榕樹,到在樹蔭下開展政策宣講,古樹已成為聯結情感、傳承文明的紐帶。當公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生態保護便升華為一種文化自覺。??诮n保護1772株古樹,出臺專項法規,正是將這種共識轉化為制度保障,讓每一株古樹都有人管、有人愛。
古樹年輪里沉淀的不僅是歲月,更是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唯有讓古樹與城市共生長,讓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相融通,方能繪就永續發展的綠色畫卷。這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答題,更是留給未來的文明答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