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北地區持續高溫,不少東北高校學生發文稱,學校未安裝空調、風扇,有人在期末考試時熱得中暑,寢室晚上斷電后熱得睡不著,有人在操場打地鋪,有人一宿都在樓梯間乘涼,還有人為了吹空調到學校附近的酒店、民宿或洗浴中心過夜。
針對東北多所高校學生的反饋,記者以學生家長的身份聯系到了相關高校的后勤保障部,工作人員不約而同地表示,職工辦公室也非常熱,很能理解學生的心情,但當前學校并無計劃安裝空調。
——央廣網
近日,東北多地持續高溫,哈爾濱等地最高氣溫達36℃。然而,多所高校宿舍仍未安裝空調,“逼”得學生為了對抗炎熱不得不選擇“出走”。面對學生年年呼吁,高校年年表示理解卻未見改變,不禁讓人發問:育人“溫度”何時才能更適宜?
面對持續高溫,學生熱得受不了,哈爾濱某高校“建議換夏涼被、使用電池型電風扇”的回應顯得蒼白無力。雖然宿舍安裝空調確實面臨電路改造、資金投入等現實難題,但面對一年更比一年熱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對“空調自由”一年高過一年的呼聲,若高校繼續采取“消極應對、被動等待”的態度,指望靠“硬熬”度過每個炎夏,不僅無助于問題解決,更會讓學生感到失望。只有真正將學生訴求放在心上,采取切實行動積極回應,才能體現“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
眼下,正值高校招生季,宿舍空調配置已成為考生和家長擇校的重要考量因素,更是檢驗高校后勤保障能力的“試金石”。表面上看,這只是一個空調安裝的問題,實則折射出高校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與是否真正關心學生的問題。
時代在進步,學生“求裝空調”并非矯情和不能吃苦的表現,而是校園生活的“剛需”。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困難學生因無力承擔校外住宿費用,只能選擇“硬扛”,導致休息質量、學習效率乃至身體健康都受到嚴重影響。當校方對這種狀況仍無動于衷時,便是育人“溫差”之表現了。
雖然為宿舍全面安裝空調確實面臨諸多現實困難,但高校更應采取積極態度尋求解決方案。例如調研“取經”、分批落實等,而非年復一年地用“正在考慮”“尚無計劃”等套話敷衍應對。高校育人的“溫度”應當體現在方方面面:不僅是寒冬里的溫暖關懷,更要體現在酷暑中的清涼保障;不僅要關注教學質量的提升,更要重視就餐、洗浴等生活細節的改善。只有真正踐行“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將人文關懷落實到每一個細微處,才能使育人“溫度”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同頻共振。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