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椰風海韻的環繞中,市民游客漫步于公園、海灣等地,盡情享受清新宜人的空氣;在田園牧歌般的景致里,海口舊州鎮的荷塘層層疊疊,碧綠的荷葉隨風搖曳,為昆蟲鳥類營造了理想的棲息地;在裊裊炊煙升起時,北港島上漁歌悠揚,吸引著八方游客紛至沓來,當地村民乘著文旅融合的東風,吃上了“旅游飯”,腰包也漸漸鼓了起來……
近年來,海口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通過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雙輪驅動,使產業結構變“輕”、經濟形態變“綠”、發展質量變“優”,蹚出了一條條獨具地方特色的“兩山”轉化路徑。
5月23日,在瓊山區紅旗鎮全國秸稈綜合利用展示基地內,工作人員正向記者展示由農林廢棄物制作成的綠色有機營養土。記者 蘇弼坤 攝
做好“生態+農業”文章 生態資源變綠色財富
在瓊山區紅旗鎮道崇村,一家特別的“生態產品超市”將耕地、林地、宅基地等自然資源作為“商品”擺上貨架,這種創新的價值實現模式吸引了紅海度假村、花青素紫玉米產業鏈等多個優質產業項目落地。
6月30日上午,記者走進紅旗鎮道崇村的種植基地看到,村民張映娟正熟練地操作著手扶拖拉機,對剛收割完的花青素紫玉米地進行翻耕作業。“這個月剛賣了一批紫玉米,現在要抓緊時間翻地整地,等天氣條件合適就立即播種,預計9月份就能迎來新的收獲。”她一邊操作農機一邊向記者介紹。
這種花青素紫玉米采用有機種植方式、全程不使用農藥,全身都是寶:成熟的玉米經過精細加工,玉米粒用于制作酵素產品,玉米須則被制成瓊山福茶茶包;玉米秸稈與麥麩等五谷雜糧經過粉碎處理,制成生態飼料,用于喂養雞鴨等家禽……在道崇村,紫玉米種植已經形成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產業鏈,實現“治理”與“發展”的良性互動。
隨后,記者來到爾裕村的五腳豬養殖場,場內干凈整潔,空氣中聞不見異味。養殖場負責人梁昌學正在操作飼料粉碎機,將紫玉米秸稈與麥麩等進行粉碎、攪拌,制作成豬飼料。“雖然我們養殖場的密度較大,但因為采用的是以秸稈和粗糧為主的生態飼料配方,所以沒有異味產生,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空氣污染。”梁昌學介紹,五腳豬養殖不僅能夠消耗紫玉米秸稈,產生的豬糞還可以直接作為有機肥料用于檳榔樹下套種的紫玉米,實現了動物糞便零外運。
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4年底,依托“生態產品超市”,紅旗鎮已吸引五田家等49家企業前來投資生態產業項目,共流轉土地6255畝,整合存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6塊共106畝,預估合作或入市價值1.8億元。去年8月,海南省第二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發布,海口瓊山區紅旗鎮搭建“生態產品超市”案例入選。
6月30日,海口裕同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加快生產可降解餐盒,以滿足市場需求。記者 蘇弼坤 攝
做強“生態+文旅”文章 釋放綠色發展潛力
到沙灘上趕海、觀鳥,再親手體驗一場用漁網制成隨身小包的技藝……如今,每天都有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前來北港島休閑觀光。這里獨特的自然景觀、豐富的人文資源和優質的生態環境,為發展生態旅游提供了良好條件。依托這片綠地,北港島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步提升。
“查潮汐看海況,安全近海;撿垃圾清塑料,新潮探海;不亂挖不帶走,文明觀海;拍照片細觀察,生態親海……”6月28日上午,記者走進北港島時,海岸線的堤壩上隨處可見設計精美的趕海科普展板。如今,“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環境”的理念,已成為北港村村民及游客們的共識。
去年9月,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公布了2024年全國20個優秀環境公共關系示范案例,北港島“以‘生態親海’構建‘文明漁村’”案例入選,成為全省首批入選案例。隨著北港島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這里逐漸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美蘭區演豐鎮北港村黨支部書記陳奕虎介紹,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北港島累計接待游客超9萬人次,在國慶節、春節等旅游旺季,島內民宿入住率達90%以上。
海岸線上沙灘綿延不絕,徜徉其中,不時還能聽到遠處新海港傳來的陣陣船笛……當天下午,在海口榮山寮村,來自山東的旅客孫豪正捧著書籍,沉浸在漁村的閑適生活中。他告訴記者,今年年假,自己選擇來榮山寮村打卡辛生書屋,等漁船歸來后,還準備體驗一把競價買魚的樂趣。
做強“生態+文旅”文章,將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漫步在美蘭區演豐鎮曲口村,用生蠔殼圍建成的護欄別具一格,面朝大海的老碼頭咖啡館香味四溢,一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正在這里徐徐展開。近年來,曲口村利用村莊靠海優勢,聚焦“藍色海洋”“紅色文化”“綠色環境”三大主題,探索文旅產業發展新路徑,實現了村莊宜居宜業、村民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景。
6月29日,在海口北港島,市民在灘涂上體驗趕海項目。記者 楊鶴 攝
做優“生態+城市”文章 提升城市綠色品質
6月30日,記者在位于友誼·陽光城負一層的旺豪超市看到,不少市民自帶布袋或環保購物袋前來購物,并在結賬時選擇不打印小票。在星巴克咖啡店,顧客王楚然通過自帶保溫杯購買了一杯香草拿鐵,她告訴記者,隨身攜帶保溫杯已成為她的日常習慣。
記者在商場內走訪發現,各飲品門店都已全面使用可降解材質的吸管和杯子。“茶百道”門店店員向記者介紹,現在店內使用的杯蓋、茶勺都采用可降解材料制作,杯托也是用環保再生紙漿特別定制的。
這些細微變化背后,是海口市持續推進“禁塑”工作取得的成效。近年來,海口通過開展“禁塑”宣傳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等系列活動,引導市民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讓環保意識深入人心。
“禁塑”工作的深入推進,不僅改變了市民的生活方式,更催生出綠色產業新生態。當天下午,記者來到海口國家高新區,在海口裕同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物降解制品生產線上,一批批“新鮮出爐”的可降解產品正在進行最后的消毒殺菌工序。企業負責人花杰指著一摞摞一次性可降解餐盒告訴記者,這些產品的原料是從廢棄的甘蔗漿中提取的,在工業堆肥條件下180天內就能完全降解,目前年產能已達2萬噸。
與此同時,海口從“無廢工地”、“無廢小區”、綠色建筑等領域發力,不斷提升綠色發展的城市韌性。在海口首批“無廢工地”——海南中心項目,這里從源頭減廢、現場資源綜合利用和場外無害化處理等方面入手,大力推廣綠色低碳領域先進技術,最大限度減少建筑垃圾產生。
走進海口首批“無廢小區”——交警公寓小區,各式各樣的綠植點綴著小區道路兩旁,環境整潔宜人。“自從推行垃圾分類后,大家都養成了分類投放的好習慣,小區垃圾量明顯減少,環境也越來越好了。”住戶張女士說。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海口已完成52個“無廢細胞”創建,覆蓋14個領域,“無廢椰城”的綠色名片越擦越亮。
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以更高標準推動海口創建國家級碳達峰試點城市,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豐富綠色消費、綠色交通等應用場景。同時,高質量打造江東新區省級近零碳園區示范區,進一步推動海口國家高新區協同降碳試點,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爭當“雙碳”工作優等生。
6月8日,市民游客在海口榮山寮村海邊納涼避暑。記者 石中華 攝
記者手記
讓好生態興產業富民生
□記者 黎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放眼全國,無論是浙江的安吉村,還是貴州的云舍村,都通過走生態發展之路,不僅實現了生態美、百姓富的美好愿景,更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之路。
海口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因此,做好“生態+”這篇大文章,成為新質生產力下產業發展的有效路徑。目前,海口在“生態+文旅”“生態+農業”等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第一、第三產業穩步發展,但工業產業基礎仍較為薄弱。為此,海口相關部門應當立足生態實際,探索多產融合發展的創新道路,同時通過深挖細節優勢,打造具有海口特色的生態產業,最終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
要實現“生態+”的長足發展,海口需要加快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要讓良好的生態環境像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一樣,成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同時,還要通過“生態+”或“+生態”的創新模式,推動生態產品供需精準對接,促進生態資源權益交易,讓綠水青山的價值在市場化交易中得到充分體現和實現,真正把“含綠量”轉化為“含金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