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教育廳日前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辦學行為推進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對義務教育辦學行為作出詳細規定。其中規定,從2011年起,除符合國家政策規定外,廣東普通高中錄取將取消各種獎勵加分政策。《意見》還要求學校要在招生報名前1個月公布招生地段、范圍和規模等信息(10月30日《廣州日報》)。
維護考試公平是一個高關注度的話題。以中考成績作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唯一標準,異化了義務教育本質,政策性地助長了片面追求升學率。把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義務教育引向以應對中考為核心的教育誤區,初中教育圍繞中考指揮棒轉動,不利于教育公平。設置一些加分項目,科學評價學生綜合素質和學業水平,有其合理性。但是加分項目過多過濫,也給權力尋租、制度走私帶來可乘之機。中考加分如此,高考加分亦是如此。只要有錢有關系,缺乏相應能力與特長的同學,也可以獲得中考、高考加分。某些地方中考、高考加分幾乎成了某些特殊群體子女的專利。如此加分政策不僅失去公正要義,教育功能也被異化。對此,有網友調侃說:“哥加的不是分,是特權。”在執行過程中被歪曲的加分政策對考試公信的殺傷力可想而知。
廣東省教育部門順應民意,適時調整中考加分政策,除保留國家政策規定加分以外,取消省內制定的各種獎勵照顧性政策。有利于維護廣大考生利益與公平競爭的教育環境,并非因噎廢食之舉。
盡管當前的考試制度已經掣肘了素質教育與不拘一格選才觀。但是我們也看到,“從高分到低分錄取”仍然是公眾普遍認可的公平競爭規則。如果招生自主權過大,中考、高考加分政策太濫,而相關制度建設沒有同步跟進,考試改革制度可能成為某些人權力尋租的工具。這一點從某些地方中考、高考加分項目的現實教育生態中得到了驗證。
中考、高考制度到底怎么改,值得探討與反思。對此,我們一方面要反思當前“以分數論英雄”考試制度的弊端,逐步放開學校自主招生權利,讓更多綜合素質全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脫穎而出。另一方面,要加強制度建設,在吸收廣大師生、家長、教育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對各種中考、高考加分政策與自主招生程序進行全面清理、綜合考量,制定科學全面的人才評價標準。省級加分項目取消,國家級加分政策還在。更為重要的是,“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體現”,要把考試、招生程序放到陽光下,確保程序透明、公正。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