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聞>
    “一年多考”為高考松綁 教改能否拳拳到肉?
    來源:青年報  作者:  時間:2011-04-08 10:46:08

    海口網4月8日消息? 眼下正是高考(微博)倒計時2個月之時,今年1月以來便開始備受熱議的“一年多考”教改方向被推到風口浪尖。“一年多考”的提出其實由來已久,作為“一年多考”的一種,打破“一考定終身”格局的春季高考在試行之初曾一度紅火,但很快便屢遇礁礫。針對春季高考備受冷落的現狀,教育部提出了“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的發展方向,意在為“大三門加一”的考試形式松綁,卻至今莫衷一是。

    無論是“春考”還是“部分科目一年多考”,為學生減負的聲音如猶在耳,卻始終無法落拳。距高考尚余59天,在一枝獨秀堅持春考的上海,“一年多考”制度會風光再起,還是寂寞收場?

    “一年多考”并未完全落實

    在今年1月3日的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全面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實現科學發展》的文章中透露“下一步高考改革的主要思路”,提出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試,以減輕高考壓力。文章一出,引起社會熱議,針對這一說法,教育部新聞發言人隨即表示,除了教育部長在《學習時報》上發表的文章中有關高考改革部分的論述外,教育部并未對外公布高考改革方案。“大家要注意的是,‘高考改革的主要思路’并不等于高考改革方案”上海市一所示范性高中教導主任沈老師很清醒。

    “一年多考,其實并不是今年才提出的。上世紀1999年春季高考的設立,其實也是一年多考的一種嘗試。”沈老師表示,“而袁部長文章所談到的‘一年多考’的思路,則是指有些科目一年考多次。實際上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所確定的高考改革的思路,因為他所談到的一年多次考等,實際上都在規劃綱要中能明確看出。但是具體改革怎么樣推進,并沒有明確指出。”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袁部長所談及的全部內容都在去年7月份所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到。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教育學家熊丙奇曾表示:“高考要打破一考定終生的格局,需建立起政府宏觀管理,社會組織考試,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這樣的格局,然后要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招生考試體系,而袁部長所談到的高考的未來推進思路,其實完全就是在規劃綱要中有明確描述,因為他的表述不是什么新的提法,而且也沒有對規劃剛要中所談到的高考改革的思路有進一步細化。所以目前的方案還是停留在去年7月份的規劃綱要的水平。”

    “有許多評論者拿一年多考來做文章,其實是沒有研究透‘綱要’,”上海晉元中學教學組陶老師向記者表示,“未來幾年間,以統一高考為主的格局應該不會改變,但不排除會在考試形式、內容、錄取方式等方面做有效改善。”

    記者了解到,浙江、天津等省市已就英語聽力等科目試水“一年多次考試”,但對上海地區而言,這一政策的具體落實還在萌芽之中。“無論如何,‘一年多考’對完善高考招生制度,打破‘一考定終身’的格局,都是一次有益的嘗試。”陶老師坦言。

    春季高考“經營慘淡”

    作為“一年多考”的一種,在試行之初,春季高考曾一度紅火,但很快便風光不再,屢遇礁礫。首先是各試點省市的重點高校將春考置于次位,讓考生也隨之對其興致索然,很快,各試點城市相繼叫停春考。

    “上海的春季高考最初產生于全國高校擴招的背景下一次重要的教育制度改革。1999年,為了進一步推進教育公平,緩解‘萬人過獨木橋’高考現象,在全國一些城市試行春季高考,包括如北京、安徽、內蒙古、天津等地。2000年,上海迎來了第一場春季高考,當時的報名人數達4670人。”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然而很快,上海春季高考招生額便開始大規模縮水,招生專業數量下跌成了春考走下坡路地一方面因素。另一方面,春季考生通常會被認為差人一等,“總是會被人叫復讀生。”上海師范大學的一位女學生向記者表示。

    一組數據顯示,上海2006年的春考報名人數為12022人,2007年為8479人、2008年為6177人,上海春季高考考生自2006年以來人數大幅消減。據記者了解,到今年為止,上海只有8所院校參與招生。公辦學校中僅余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和上海商學院4所院校。隨著安徽、內蒙古、北京等春季高考試點地相繼叫停春考。上海似乎也難挽春考逐漸沒落的局面,據統計,2011年上海市春考的人數僅為3000人。碩果僅存的上海春季高考,繼續走冷。

    在上海大學的招生辦公室的網站上可以看到,2008年春季上大共有11個學院和1個系招生,本科計劃招生總數為470名。2009年則只有材料料學與工程和環境與化學工程兩個學院提供專業,而到2010年與2011年,上大的春季招生總數已下降至60人。

    同時,記者從上師大招生辦老師處得知,上師大2011年春季共招收三個專業,分別為旅游管理(中美合作),土木工程(中英合作),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中美合作制造工程技術方向),每個專業招收20人。和去年春季的提供專業并無變動,但較秋季招生專業來說,可以說是“寥寥無幾”。

    對于如今春考陷入慘淡經營的狀況,熊丙奇認為,其原因在于“沒有徹底貫徹某些高考改革精神,其中一條就是,擴大考生的選擇權。”

    熊丙奇表示,從擴大考生選擇權出發,春考可做的文章很多。“首先,可允許所有應屆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而不是將報名方限定在‘落榜生’(往屆畢業生);其次,可允許所有在滬高校,以及有興趣參加春考的外地高校參與招生。這樣一來,春考將極大程度激發考生的熱情,就不再局限于少數落榜生選擇少數一般院校。但問題隨之而來:其一,秋考的地位受到嚴重挑戰,更多的考生會選擇參加春考;其二,高校將面臨真正的選擇,試想,如果春考中有名校參加,一些秋考中被一般高校錄取的學生勢必會放棄錄取、報到,而準備參加第二年的春考;其三,大學的招生成本增加,同時需結合招生改革,調整培養管理措施。”熊丙奇認為,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春考的設計,才將考生報名資格限定為往屆生,也才安排少數一般院校參加。這與春考所宣稱的擴大考生選擇權,無疑是背道而馳。“如此春考,考生不愛,也不受學校待見。”

    “松綁”還是“加料”?

    針對春季高考備受冷落的現狀,2010年7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又提出了“一年多考”的教育發展方向,為“大三門加一”的“捆綁性”考試形式進行了一定意義上的“松綁”。

    對于《綱要》中“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試的辦法,探索實行社會化考試”的說法,許多專家進行了解讀,認為“一年多考”可以克服“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實行政府宏觀管理、專業機構組織實施、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可以多次選擇的機制,使高考不再“一錘定音”。據了解,浙江省自2009年開始,便開始將高考英語聽力測試改為一年兩考。

    然而,“有的科目一年多次”的考試辦法,是否能跳脫出春考的模式,分解學生的考試壓力,打破“成敗在3天”的現狀?就讀于上海市青浦高級中學的高三學生胡海暉對此表示:“多考幾次的確可以避免失常的幾率,但是如果一年考很多次,很有可能來不及做全面的復習。”

    “一年多考的改革可能性就我看來像是數學中的一道無解題。這其實不是教育制度的問題,而是當下‘急功近利’的社會問題。”上海市某重點中學老師表示,“學生考入了大學以后,隨之而來又面臨了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困境。每次往好的方向推進的改變,似乎就是在和自己較勁,像今年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交大、清華等的聯考,題目難度叫高考過之而無不及,學生為了準備自主招生考試反而耽擱了學校里的復習進度,大多數同學是兩頭不著調。高三的進度本來就很快,學生兩頭準備,增加了很多的負擔。”

    于上海某重點中學任職的繆老師也告訴記者:“一門科目一年多次考試,可能會打亂老師復習的節奏,通常高三學年上半學期老師會安排全面復習,將高一高二的知識整理鞏固,寒假上來便是歷年大量高考真題卷的練習。考試可能會讓學生分散精力。”

    對于“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試”的改革方向受到的不一褒貶,熊丙奇認為,一年多次考需操作恰當,否則很有可能變為“多考定終身”。

    熊教授曾撰文指出,我國高考目前是“統一高考、集中錄取”,用一次高考的成績排序、結合考生的志愿投檔依次錄取。有的科目改為一年多次考之后,如果集中錄取制度不變,必然會出現取多次考試所有成績的平均數來投檔錄取的操作模式,對學生無益。“這樣的考試、錄取辦法,考試壓力不會減輕,反而會增加。形象點說,這是把統一高考的‘斬首’,變為分散高考的‘凌遲’。”熊教授在文章中表示。

    “歸根到底,一年多次考試的方法改變不了當下考生的考試心理,一年多考雖然緩沖了一考定終身的弊處,但考生總是抱著“往好考”的心態,于是變相成了每逢考試都高度緊張,每天都在拼命備考。”

    “這樣一來,就不是為學生松綁,反而是為越來越重的學習壓力‘加了料’。”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顧曉鳴坦言。

    (編輯:童言)

    網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