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雕塑家張維寧在精心塑造遇難香港義工黃福榮的塑像(2010年4月28日攝)。?

??? 4月19日,來自南京的志愿者孔蓉香(上)在玉樹州第三完全小學的帳篷宿舍里給學生索南朋措(中)、索南江措補習功課。
新華網青海玉樹4月21日電題:玉樹地震志愿者:因愛同心 因網攜手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馬勇、何偉、張進林
早春四月,玉樹高原仍是春寒料峭。在仍然缺乏綠色的高原上,在飛雪風寒之中,一簇簇美麗的格桑花綻放著,這頑強的小生命向人們傳遞著一個溫暖而強烈的信息——三江源頭的春天正一步步走來。
2010年4月14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將玉樹這片原本安寧美麗的高原帶入廢墟與痛苦。大災有大愛,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和愛心,如同草原上星星點點盛開著的格桑花,喚起了人們對生命的熱愛,也喚起了人們對明天的期盼。
阿福們:“給予即是得到”
2011年4月5日清明節,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州府玉樹縣結古鎮上空飄起了漫天雪花。在結古鎮慈行喜愿會孤兒院原址上,近百名藏族群眾自發地搭建起“阿福紀念館”,他們燃起酥油燈、誦起祈福經,緬懷他們的親人阿福。
4月14日上午,青海省各族各界群眾在省會西寧市舉行集會,紀念一年前,在地震中為搶救孤兒不幸遇難的香港義工阿福。
玉樹地震一周年,連日來,全國各地網友紛紛發帖,表達著對阿福的無限思念……
由于多年來熱心公益事業,人們親切地稱黃福榮為阿福。2010年4月14日,在結古鎮慈行喜愿會孤兒院做義工的黃福榮本已脫險,但為了被困孤兒和老師他毅然重返廢墟。最終,3名孤兒和1名老師被阿福救出,而他自己卻永遠倒在了這片土地上,年僅46歲。阿福的事跡通過報紙、電臺、網絡傳遍了海內外,感動了無數炎黃子孫。
安徽省蚌埠市一名網友說:“除了感動,更多的是不舍,這么好的人就這樣離去了……”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更是在自己的博客中寫下了這樣的感言——“香港人的精神到底是什么?除了靈活多變、不懈奮斗,為個人和家庭幸褔打拼之外,還有哪些非自利、非物質的素質與襟懷?黃先生高風亮節,他的英勇行為給了我們一點啟示。”
阿福離開我們已經一年了,這一年中,可以告慰阿福的是,“中國網事”記者從青海省政府了解到的這樣一個事實:阿福生前牽掛的22名孤兒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和照顧;阿福生前服務的慈行喜愿會孤兒院震后收容了54名孤兒,并已經納入了新玉樹的統一規劃建設中。
“死在公益的路上,是上天對我的恩賜。”從香港因愛而來玉樹的阿福說。但是,阿福用自己的生命之光讓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人因愛與玉樹地震災區、與那里需要幫助的老人、病人、傷者和孩子跨越空間和時間攜起了手。
據共青團玉樹藏族自治州委員會不完全統計,“4·14”地震一年來,共有1500多名志愿者到玉樹投身到阿福未竟的事業中。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