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4/27/49e54d0022fe4783a4ed2b4424b68a64.jpg)
8個月大的時候,父親突然離家出走,母親急得瘋了。
一年來,他在全國三四十個大小城市流浪過。
他才12歲,話語中,卻透出一股異于同齡人的成熟。
他說他累了,不想再流浪。來到廈門,他希望有人收養,有一個家,繼續自己的讀書夢想。
來電求助“我不想再流浪了”
“你好,這邊是新聞部嗎?我是一名流浪兒,不想再流浪了,能找你們幫忙嗎?”
前天下午4點多,導報記者的電話忽然響起。電話那頭,是一個男孩稚嫩的聲音。他說他在輪渡。
一個小時后,一個臉上帶著羞澀的男孩,來到本報社。
男孩上身穿著白色長袖T恤,袖口挽起一半,腰間綁著一件黑色夾克,底下是一條有點臟的牛仔褲和一雙白色運動鞋。
他叫王明,今年12歲。
24日晚上,他從泉州坐動車來廈門,在火車站過了一夜,前天逛到輪渡,向幾位女孩乞討了10元錢。
他說,實在不想繼續過居無定所的生活,感到累了,便拿起公用電話,打了廈門幾家媒體的電話,最后撥通本報熱線,才找了過來。
“我想給自己找個家,想安安靜靜地回到校園繼續讀書,將來找份工作,報答別人?!彼f。
男孩的一言一行,顯得很從容。
家庭不幸父親出走,母親瘋了
王明,出生在湖南衡陽縣石市鄉醒獅村躍進組的一個農民家庭。
8個月大的時候,父親突然離家出走,母親急得瘋了。王明由外公外婆撫養了幾年,此后由大姨媽一家撫養。
2009年,外公外婆去世,大姨夫則不幸摔斷腿,生活困難。當時,王明讀小學五年級,不得不輟學。
2010年5月的一天晚上,王明回到家,聽到大姨媽和姨夫在屋里吵架。
“因為錢,因為我?!蓖趺鞲嬖V導報記者。
那時,他忽然覺得自己成了一個負擔。晚上9點,他摸黑從家里跑了出去,決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覺得外面那么大,肯定很好玩”。
王明的大姨媽徐女士,昨天與導報記者通話,得知外甥跑到廈門,有點驚訝,可是馬上又說:“這小孩就喜歡亂跑。”
她也證實,王明的父親確實跑了,母親瘋了,不過,小時候王明很乖,學習不錯,后來一直往外跑,就開始管不住了。
“我平時要打工,很忙,所以沒太多時間照管他。”徐女士說。
得知外甥想在廈門找個家,繼續念書,徐女士表示,只要孩子愿意,不再到處跑,她支持他的決定。
流浪經歷一年去過幾十個城市
王明的流浪生涯,從去年5月開始,近一年來,他在全國各地流浪。
第一次從老家出來,他偷偷溜上開往北京的火車,路上被查到沒票,在長沙下車。
當時身無分文,肚子又餓,他第一次向別人乞討,害羞地走到一位年輕女孩身邊,小聲地說“能不能借一兩塊錢”。直到第四次乞討,他才遇到一個好心人,給了他一點錢。
在長沙呆了兩天,他又溜上了開往北京的列車,卻在鄭州下了車。“那時剛醒過來,發現車站這么大,覺得肯定很好玩,就下車了,下去后才知道是鄭州。”
隨后的日子,王明就像上癮了一樣,四處流浪。
“北京、沈陽……大連、武漢、上海、蘇州、鎮江、南京……桂林、廣州、東莞、深圳……南昌、萍鄉、新余、南平、福州、泉州、廈門。”王明一口氣說出自己去過的城市和地方,有三四十個。
有時他坐火車,有時坐大巴,都是逃票上去的。有一次,為了等大巴啟動,他在大巴廁所里躲了大半天。
很多個晚上,他是在火車站度過的?!白羁嗟臅r期,是在一張狹窄的凳子上過了十天?!?/p>
他遇到過不少好心人。有位好心阿姨,在石家莊給他找到了一所學校念書,可他讀了兩天就跑掉了,因為“當時剛出來,還是覺得外面好玩”。如今,他還在為失去那個機會而懊悔。
在南京,他遇到一位好心女孩,當地媒體也幫忙報道。后來,有位臺州男子帶他回家,給哥哥收養,可到臺州后,對方說他年紀太大,最后他被送回衡陽。后來他又跑了出來。
王明“語錄”
●“書讀到五年級,一直到四年級的時候成績都還挺好?!?/p>
●“出來后覺得人其實都挺簡單,都是被一些東西弄得太復雜。流浪時看到一些悲劇時,都會設想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結果會怎樣?”
● “不想再流浪了,想讀書,以后長大了找份工作,過正常人的生活,不用到處晃蕩了,那樣沒意義。”
●“對幫助我的人沒有要求,只希望家庭能夠和睦,能讓我安靜讀書,人要高尚,(收養父母)有高中以上文化就行,富或窮都沒關系?!?/p>
●“雖然以前跑過,別人對自己肯定也會有想法,我也不知道怎么跟別人解釋和證明,不過這次真的是不想跑了,累了?!?/p>
【手記】
就是這么一個“成熟”少年
你想不到,一個12歲的孩子,曾經“迷戀”在全國流浪的日子。
你更想不到,一個12歲的少年,會說出“累了,不想再流浪了”、“人其實都挺簡單,都是被一些東西弄得太復雜”之類的話。
他的話,“成熟”得讓旁人投去懷疑的目光。但他的話,飽含著多少辛酸。這種辛酸,是那些“不識愁滋味”的少年無法體會的。
他的家庭,他的經歷,是滋生他“成熟”的土壤。
而面對我們這些大人,他不再把自己當成一個抱著玩具的孩子。他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知道如何“對付”大人的質疑。
他并不刻意回避自己的家庭和經歷,只是擔心別人知道實情后,會對自己產生“畏懼”,不敢接納自己。
他總結自己的優點:比別人懂事,腦袋可能轉得快些??墒?,流浪也讓他對外界產生防備,“以前蒙過別人,不過都是在不傷害我和對方的情況下,算是善意的謊言吧”。
他保證,若真能找到接納他的家庭,以后不會再像從前那樣了。
他也坦承,覺得被收養或寄養在別人家的可能性不大,不過,“你不去試,那肯定不會有結果,不管結果怎樣,只有試了,你才會知道”。
他,就是這么一個“成熟”少年。(海峽導報 記者 曾益航/文 巫芳/圖)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