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藝博12歲時與爸媽春游的合影。
海口網5月3日消息? 孩子如果太“天才”怎么辦?黃宏章夫婦告訴記者:“最好的辦法莫過于順其自然。”他們的兒子黃藝博目前就讀于華師一寄宿學校,小小年紀,身上就籠罩了“全國百名優秀好少年”、“武漢市首屆‘十大孝星’”等太多光環,“更重要的是這個孩子在政史上的許多見解,甚至已超出了我們理解的范疇。”
兩三歲開始看“新聞聯播”,7歲開始堅持每天讀“人民日報”、“參考消息”,如今,黃藝博已在全國重要報刊上發表過100多篇文章,并將其近3000元稿費和變賣廢品賺來的零花錢都用在資助與看望孤寡老人。
“這些習慣和興趣都不是我們有意培養的,孩子的天性占了主動權。”黃宏章告訴記者,黃藝博對于“民生”的關注已遠遠超過了自己,他的理想是“讓大家過上更好的生活”。“這大概和他從小就接觸很多歷史故事有關吧。”媽媽馬曉麗說,從一兩歲開始,黃藝博就從自己和外婆那里熟知了許多歷史故事,成吉思汗、劉邦、朱元璋等,“當時只為講著好玩,沒想到孩子自己將《上下五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等許多歷史書找來全看了。”
“他上網只關注國內外新聞大事,從不玩游戲。”黃宏章說,黃藝博有的見解,“連我們自己都覺得吃驚。”“發表文章也是,當時只覺得他寫的《家鄉》還可以,就試著投稿了,沒想到他一發不可收拾了。”馬曉麗告訴記者,是許多偶然性的機會觸發了黃藝博的“天性”,他們只是順著孩子的天性提供支持。
“與其他孩子相比,黃藝博早熟而且十分清楚自己的路該怎么走。”黃宏章說,面對黃藝博許多令他感到吃驚的“天性”,他更想做的,是為這些“天性”提供合適的“土壤”。
【點評】
每個孩子都有“天才”的一面,關鍵在于父母有沒有發現的眼光。順應孩子的這一份“天賦之才”,多支持、多鼓勵、多引導,教育的效果就會事半功倍。所以,智慧的父母帶來的是快樂輕松的家庭教育。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