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
是高考,也是文化
馬相武(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多年參與高考語文命題和閱卷工作的知名學者):
高考作文不只是作文,是高考,也是文化,反映很多層面的問題。很多輿論話題很難像高考作文一樣,如此吸引全社會。因為高考作文是一個誰都可以關心的話題,誰都可以發表觀點的對象。所以不管高考作文考什么內容,不管這個題目的社會性是強是弱,題目正不正、偏不偏、怪不怪,社會總是會盯著的,而且熱度會越來越大。
社會題難判,自然是受到社會關注的影響。因為考題不再只是面對中學教師的判斷標準了,而是要面對來自社會的五花八門的判斷標準。
“時間”掛鉤“產權”,“平庸”扯上“非誠勿擾”
正當公眾沉浸在創作作文的熱情中,一則從另一角度詮釋高考作文的微博也悄然被轉發。網友“作業本”的這則微博,將高考命題與現實問題一一對應,得到了超過兩萬條的轉發。
命題與現實聯系的方式五花八門,如四川考題“總想有一種期待”與藥家鑫死刑相聯系;浙江考題“我的時間”則與“房屋產權70年,墓地產權20年”掛鉤;江蘇考題“拒絕平庸”更是得到了“本土化”待遇——上《非誠勿擾》當拜金女。
作文與現實的羈絆,也迅速得到了專家的認可。著名語文教師王大績表示,作文的命題者并沒有“社會缺什么,作文題就出什么”,但作文題都是生活,“如果具體點就是生活的運動,必然反映出生活中的發展和變化?!?/p>
現實的考題,也讓網友對于考生的前途表示擔憂。一個叫做“劉春”的網友便表示,宅在家中讀書的考生,很可能并不知道世乒賽上發生了什么:“你背啊背,從柏拉圖背到魯迅;你做啊做,做不完的作業本;你猜啊猜,從大國崛起猜到建黨偉業;終于,經過一夜無眠,你坐到考場上,打開考題:對世乒賽的看法,你‘蝦米’了,因為你家人不讓你看電視,看也只讓你看《新聞聯播》和《百家講壇》,你大腦一片空白,終于,你‘奧特曼’了……”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