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7/29/b58aac1e59b02c399faf4c15f3d1931b.jpeg)
李軍在喂黃顙魚
6月17日上午,暴雨。東西湖荷包湖農場,李軍魚塘邊的棚屋外,東西湖區個體私營協會水產經紀人行業協會成立。28歲的李軍當選會長。主席臺上,稚嫩、羞怯的他,說不出豪言壯語,唯有簡單地幾句話,匆匆收場。臺下,幾乎與他父親年齡相當的會員,掌聲雷動。
2001年,中專畢業的李軍,年僅19歲。他率先回村自學養殖特種魚,成為東西湖區水產行業最年輕的千萬富翁。此外,他還發起成立了錦軍水產專業合作社,帶領200多戶村民一起致富。他預計:3000多畝的養殖規模,今年年產值過億元。
棄保安工作回家養魚
李軍,荷包湖農場一個普通農家孩子。1999年,他中專畢業后,找不到理想工作,在常青花園小區當起了保安。
一次,他和幾個朋友到餐館吃飯,要了一盤鱖魚,價格100多元,“其實,這種魚在我們村很常見,沒想到這么貴?”
2001年,收音機一則“致富經”把他給吸引住了:人工養殖鱖魚,市場前景好,一斤賣到50元,投資回報率非常高。這年,他辭掉工作,在華南海鮮市場做調查,并翻閱了一些養殖鱖魚的書籍。
19歲的李軍有了創業沖動。他決定,回家養殖鱖魚。事實上,荷包湖農場水源充足,魚塘多,具備鱖魚養殖條件。他把想法跟父母和盤托出,“我的話還沒說完,就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
“你年紀小,社會經驗不足,也沒有技術,靠不住。”父母的擔心不無道理,荷包湖農場就有多個養殖鱖魚失敗的例子。但李軍的哥哥李允表示支持。父母無奈,只得同意兄弟倆,并拿出了11萬元積蓄予以支持。
第一年虧得血本無歸
挖魚塘,蓋棚屋,找魚苗,置增氧機,李軍信心滿滿。
2002年,他用16畝魚塘養殖鱖,并花了2個月時間,到漢江邊找漁民收集了萬余條小鱖魚苗。曾養過鱖魚的蔡師傅告誡他,“鱖魚要吃小活魚,死魚不吃,餓了就互相殘殺,且對水質要求很高,缺氧就死。”
李軍從廣東引進了300萬條小麥鯪魚作為活餌料養殖。但給鱖魚喂多大的餌料魚,又是一門學問,“太大,吃不下去;太小,增加了鱖魚的捕食活動量,影響生長速度;太多,耗氧高,鱖魚難受。”
7月的一天,離鱖魚上市僅3個月。天氣悶熱無比,耐氧能力差的鱖魚,紛紛浮出水面。浮頭就意味著死亡。當李軍開始抽水、轉塘時,一切為時已晚,整塘鱖魚瞬間全軍覆沒,損失達10萬元,血本無歸。
“我很絕望。”但李軍并不認輸,他總結了失敗教訓:野生鱖魚不適宜人工養殖;餌料投放比例要掌握好;鱖魚病蟲害預防要及時。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