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8/09/527b242a0f02451cd8cf7f42baa27430.jpg)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8/09/26502d38f00999f24bba838b4e56ca89.jpg)
7月18日,清遠市香港幸福小學的“幸福廚房”建成后,孩子們共進“幸福午餐”。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8/09/07fe7b97513f2aff2fac0a99fda0286c.jpg)
在“幸福廚房”建成前,一小勺鹽、一盆白米飯加入開水拌勻,就是這位清遠市香港幸福小學學生的午餐。
引 言
“吃吧!”馮路養飛快地一揚手,教室里開始碗筷叮當,50多個孩子一塊兒吃起飯來就像一籮食桑的春蠶,十幾分鐘工夫便把桌上的幾盆冬瓜燒肉一掃而光。
這一天是7月18日,“幸福廚房”在清遠市陽山縣陽城鎮香港幸福小學建成后,南方日報記者第一次有機會與孩子們共進午餐。飯后,3個高年級女生自發到廚房洗鍋刷碗,一年級的小姑娘陳志霞偷偷跟了進去,出來的時候她掩飾不住竊喜,背地里向記者攤開手,原來手里握著一把烤得半糊的玉米粒。
從前,冰涼的玉米糊是她的午餐,現在,噴香的烤玉米是她的零食。
就在幾個月前,就在這間學校,孩子們拿鹽開水泡白米飯吃的景象還歷歷在目。那時他們告訴記者:“我們自己會做飯,我們只是需要一間廚房。”
而今,“幸福廚房”給他們帶來顯而易見的實惠:熱氣騰騰的飯菜,自己種菜、下廚、烤紅薯和玉米的快樂,以及更長期的外來志愿者服務。“這是一個一舉多得的計劃。”校長馮路養說,“我希望能將我們學校的‘幸福’與更多的孩子們分享。”
那么,我省還有多少孩子需要“幸福廚房”?趁著暑假,南方日報派出多路記者赴省內偏遠地區學校調查采訪,聽到了更多的感人故事,看到了更多的期盼眼神。
南方日報“幸福廚房”計劃在全省范圍內選取更多符合條件的農村小學建設更多的“幸福廚房”,我們也期待有更多符合條件的學校主動加入。
為一家人做飯的小姑娘
“我很辛苦啊!”當13歲的女孩沈蓮花垂下眼瞼,輕聲吐露自己的命運時,周圍人都沉默了。
她是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橫坑小學的四年級學生。由于個頭矮小,骨瘦如柴,她看上去像是才七八歲。
和所有的留守兒童一樣,沈蓮花的父母多年前就開始外出打工,留下她和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和年邁的奶奶一起生活。大弟弟10歲,上一年級。8歲的妹妹還沒上學,在家里照顧著4歲的小弟弟。
因為奶奶年邁,排行老大的沈蓮花成了家里的支柱,小小年紀便要撐起整個家。每天,家里起床最早的人是她。天還沒亮,她就要獨自把一家人的早飯和午飯都準備好,把自己和弟弟的午餐裝進飯盒。
她的家距離學校大約有5公里的路程,待她打理好家里的一切,帶著弟弟一起趕到學校時,往往第一節課都已經開始了。
中午,當沈蓮花和大弟弟在學校嚼著從家里帶來的冷飯時,她的奶奶、妹妹和小弟弟也在家里吃著她一早做好的飯菜,紅薯、玉米、白菜、南瓜是這家人飯桌上不變的主題。
她從來沒有想過吃冷飯有什么不好,也沒有“奢求”過改變。“肚子餓了,冷飯也要吃啊。”她的語氣淡淡的,沒有半點怨言。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像沈蓮花這樣的留守兒童,在連南的大山里多得就像路邊的野草。
唐春生是三排鎮南崗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居住在千年瑤寨,往返學校一趟需要走兩個小時的山路。10歲的唐春生一般在早上6點起床與哥哥一起做飯。灶臺齊他的胸口高,但他驕傲地宣稱自己已經能夠獨立地做出一頓飯了。
他的同班同學中,半數以上都是帶飯到學校當午餐,早就習慣了一年四季吃冷飯。“也還有些熱氣,就可以吃。”唐春生說。
南崗小學現有學生89人,其中31名學生是自帶午飯到學校就餐。學校沒有食堂,8名教師的午餐各自解決。
橫坑小學是連南縣規模最大的一所村小,現有學生413人,在校吃午餐的學生158人,占全校學生總數的40%,基本上是從家里帶飯。學校有一間教工食堂,是由香港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捐資4萬余元興建的。如果冬天學生們帶來的飯菜實在太冷難以下咽,他們可以要求教工食堂的師傅幫忙加熱,但這僅限于少數幾個膽子比較大的學生。
回家吃飯的路太遙遠
上學路途遙遠,午休時間不夠回家吃飯,是大多數山區孩子在校午餐的原因。
7月21日,輾轉繞過“山路十八彎”,記者來到群山腳下的陽山縣江英鎮坑邊小學。學校共有學生181人,老師8人。學生來源分散,方圓6公里內的30多個自然村都有學生在此上學,因此普遍路途遙遠。
今年6月,江英鎮中心小學校長黃壇生看到南方日報關于“幸福廚房”的報道后,便通知坑邊小學以及更遠的廟埪小學統計學生在校午餐人數。
據學校摸底調查得出的數據,廟埪小學全校60多名學生,從家到學校步行路程在60分鐘以上的有16人,基本都帶飯在校午餐。而今年秋季將在坑邊小學就讀的所有學生當中,距離學校步行路程在40分鐘以上的有48人。
最遠的學生住在嶺背六洞、大塘坪蘇和凼等村,來一趟學校需要一個半小時甚至兩個小時的時間。如果碰上刮風下雨的壞天氣,孩子們則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到學校,往往在路上就被淋得全身透濕。
為照顧這些學生,坑邊小學只得推遲上課,提早放學,早上9時30分才上第一節課,下午4時30分就放學了。
在學校的教師辦公室的黑板上,有一份粉筆手書的教師接送學生路隊安排表。因為學生來去學校的路途實在太遠,學校將學生們按照家庭住址分成上洞、下洞、馬巷、坑氹4個片區,每天安排老師分頭將各片區的學生接送到指定的安全地帶。
這些上學路途遙遠的學生大都是帶飯到學校午餐,據黃壇生統計,上學期在校就餐的學生有60多人,下學期可能有48人。他們帶的多是白米飯,中午拿出來加點油或鹽調味。還有一些孩子是自帶番薯、芋頭等雜糧,或是用礦泉水瓶裝上一些麥羹或玉米羹。
每天為學生燒開水的校長
“我們不是沒有想過要解決學生吃午飯的問題,但最大的難題還是經費。”坑邊小學校長黃伙養說,現在學校連教工食堂都沒有,老師們都是用電飯煲、煤氣爐在自己的房間解決吃飯問題。
黃伙養希望能將學校現有的空余校舍改建成“幸福廚房”,由學生自帶米、菜、油,然后采取“大帶小”的方式,讓高年級的學生帶著低年級的學生一起,自己動手做飯。
在記者所到的學校,經費是困擾校長們的一個普遍問題。沒有經費,他們只能想方設法、盡其所能地改善現狀。
楊桂梅,清遠市陽山縣大清小學校長,每天中午要用一個5升的電飯鍋燒3鍋熱水,供20多個學生泡熱他們早上從家里帶來的午餐。
這20多個學生大多住在龍井村和洋禮洞村,上學需要走近1個小時的山路,因此只能帶飯到學校,就著咸菜、醬油下咽。
一個電飯鍋、兩個熱水瓶不夠用,孩子們只能分批排隊,輪流到校長辦公室灌開水。等不及的孩子,在水燒開之前就已經把飯吃光了。楊桂梅希望有好心人能夠贈送兩個電飯鍋和6個熱水瓶,這樣可以提前把水燒開,不讓饑餓的孩子們等太久。
“當然最好的情況就是幸福廚房能夠建立在這里,到時候學生自帶米、菜、油,然后由學校的3個老師輪流做飯。”楊桂梅說。
建于上世紀80年代末的大清小學,在校學生37人,教師3人。一場大雨過后,通往大清小學的土路滿是泥濘。兩層的教學樓破敗不堪,樓下兩間教室的窗戶上已經找不到一塊完整的玻璃,學校卻拿不出錢來修補。二樓有一間僅供兩人勉強容身的教工廚房,灶臺上已經很久沒有升起炊煙了。
幸福小學校長的新憂慮
“與大清小學比起來,我們學校的孩子真算是‘幸福’了。”與記者同行的幸福小學校長馮路養感慨說。然而,他最近卻遇到了新的難題。
上學期末,幸福小學六年級有10個學生畢業升初中,除一個隨父母去清遠上學外,其他9個都被分到了鎮中心小學水口學校。這意味著他們上學路程更遠,但學校卻無法提供食宿。馮路養正在四處托人幫他們在學校附近找房子租住,而在幸福小學剛剛建成不久的“幸福廚房”,這些學生才享用了不到一個月,因新學校條件限制,不久又要恢復自帶午飯的。
水口學校是2009年由陽城鎮第二小學與第二中學合并而成的鎮中心學校,現有學生1340余人。學校目前只有一間教工食堂,空間有限,小學部以及中學部的130多名老師們都只能分批分時段就餐。偌大的學校至今沒有學生食堂,100多名在校午餐的學生只能靠自帶午飯或者家長送飯。
每天中午,水口學校門口都擠滿了自行車和簡易電動車,他們都是來給孩子送午飯或者接孩子回家吃飯的學生家長。高年級學生則是自己騎自行車回家吃午飯,路途遠的也得40多分鐘才能回到家。不少學生嫌麻煩,中午就在學校附近的小賣部隨便買些零食填飽肚子。
即使是家離學校近或者在附近租房住的學生,中午回去之后還要自己打理生活,往返路程加上做飯所需的時間,午休的兩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他們根本來不及休息又要繼續下午的課程,一些學生往往因此而遲到,下午學習效率低下。
水口學校校長陳家雄說,如果能建成“幸福廚房”,學校可以調配專門的職工為學生做飯菜,不光是現在在校午餐的學生,很多原本中午回家吃飯的學生也會愿意在學校就餐。“不僅比外面便宜,起碼學校能夠保證飲食的衛生安全,節約時間,家長也會歡迎。”
馮路養也認為,水口學校是一所比較大的中心學校,如果建成“幸福廚房”,受惠學生的規模會更大,發揮的作用也會更大。記者 趙新星實習生 高金花 發自清遠
?
相關鏈接
高考作文 快樂.幸福.美好美句美段
陳一冰與何雯娜分手 曾經幸福甜蜜的小情侶
?
?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