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湖北黃岡師范學院的招生老師在錄取前逐個打電話詢問考生:“你會來我們學校吧?”還要反復解釋:“我們不是騙子,我們學校是湖北省第二批次本科錄取高校。”
馮瑋(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招生老師):我也告訴考生,上海交大是工科見長的院校,我也會提醒他們,如果你讀制造類的專業,在大城市里會很難駐足。
鄔平川(安徽省考試院新聞發言人):現在不少高校在考生填報志愿前,與考生簽訂所謂的預錄取協議,或者給考生以某些口頭承諾。這些在錄取過程中,是不具備任何效力的。
今年的高考是伴隨著暑熱和大雨來的,它帶來的話題討論當然比天氣更加熱烈。
與往年不同,今年的高招大幕徐徐降下時,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政策層面的思考,討論的中心回到了整個高等教育的原點——“生源”。
“我們中國大學最不缺的就是人才”,幾年前一位重點大學招生老師的話言猶在耳,短短幾年間,我們卻看到恰恰相反的結果,“生源”前所未有地變成了“資源”。在高招大戰中,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在“混戰”,重點高校同港校、國外高校競爭優質生源,普通高校為了生存爭搶生源。
當然,今年的高招話題中還少不了促進高考改革穩步推進的“云海工程”,以及招生過程中的亂象等等,這些,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思索與分析。
關鍵詞:生源
這是一組可謂觸目驚心的反映今年高招錄取的數字:據報道,山東省本科二批一志愿投檔結束后,437所文科院校、530所理科院校生源未滿,幾十所院校甚至無考生問津;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投檔后,仍有43所文科、25所理科院校出現錄取控制線上考生零投檔的現象。無獨有偶,今年北京市二本經過一次補錄后仍剩余469個招生計劃,多所高校高招名額未能完成;在江西,221所二本文理院校降分錄取,其中4所降分幅度甚至超過20分。
早在幾年前,不少二本、三本院校就出現了新生報名率下降的問題,今天,這個問題步步逼近,生源危機愈演愈烈。
同樣的困難并沒有繞開那些重點高校,他們曾經頭頂的光環在今天正日漸黯淡。17名省、市級狀元被香港大學最高達48萬元港幣的獎學金“挖”走,而內地考生申請到香港院校就讀的人數,也較2010年增長了12%。
另一方面,如火如荼的高中國際部、留學班遍地開花,為學生們提供國外讀書的便捷途徑。不少國外高校不甘服雌,他們甚至在高二學生中“下手”,通過特招、提供獎學金等優惠政策招攬生源。
面對生源的流失,不少專家做出深刻反思,“究其原因在國內大學的就業壓力大、教育質量下滑、大學氛圍欠佳和獎學金制度不完善”,而且,“近年來實行自主招生改革的大學不少,卻鮮有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根本性改革”。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生源危機的出現,應該令國內高校反思教育質量、教育服務與教育回報。“事實上,這樣的反思,在國外高等教育經常發生,他們會分析是什么原因導致學生放棄自己而選擇別人,或者棄學,由此調整學費標準、完善獎學金制度、提高教育質量、增強就業服務。”他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國內高校能有競爭的壓力感和危機感,并進行相應的改革和調整,將使生源之爭變為發展高等教育、促進高等教育改革的契機。
關鍵詞:招生亂象
為生源發愁,甚為極端的結果是,一個僅達到專科二批分數線的重慶考生竟連續收到15份錄取通知書。
今年的招生季,高校在招攬生源的過程中,不少深層次的矛盾化為亂象粉墨登場。首先露出端倪的是復旦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的爭端,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招生老師馮瑋稱,招生大幕甫一拉開,上海市不少考生家長就接到“某理工科大學”招辦打來的電話,表示復旦大學之前與考生簽訂的預錄取合同取消,并以優惠條件“唆使”考生轉報自己學校,導致部分“不明真相”的考生倒戈。
同樣是預錄取惹的禍,安徽無為中學7名接到南京大學“預錄取”通知書的高分考生,一場歡喜后迎來的是“被拋棄”的命運。盡管按照此前南大招生老師與他們簽署的預錄取協議,他們已是“穩坐釣魚臺”。誰知,南京大學今年喜遇招生“豐年”,這幾名考生由于未達到最終投檔線,成為預錄取亂象的犧牲者。
有評論指出,“預錄取”是不少大學常見的招生手段,是搶生源伴生出的“潛規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馮瑋曾詳細地介紹了這一潛規則。“簽協議的做法是從2009年開始的,就是填報志愿前,我們對預估能上復旦線的考生給出錄取承諾,雙方簽訂協議,其實這個協議本身沒有法律效力,如果學生簽了協議反悔,我們也沒有辦法。但對學校卻是有制約的,我們既然承諾了,就算當年生源非常爆棚,也得通過增加計劃來消化。我們這樣做,是想給報考復旦考生吃顆‘定心丸’。”
實際上,每年高招錄取時,教育部都會發布“高校招生陽光工程”,要求各地“擴大信息公開范圍,規范信息公開內容”。但也許是對于“預錄取”等做法的語焉不詳,“潛規則”得以大行其道。
如何使這種亂象“撥亂反正”,熊丙奇認為,關鍵“還是要深入推進高考改革”。“如果把高考的功能從選拔轉為評價,在高考成績公布之后,每所大學自主提出申請本校的分數要求,達到分數要求的學生自主申請即可實現。才能真正造福考生和教育。”
關鍵詞:“云海工程”
經過了今年的高考,我們看到,其實,“把高考的功能從選拔轉為評價”并不只出現在期待里。
不久前,云南、海南兩省的考生就收到了這樣一份關于“評價”的成績單——詳細的學科能力分析和升學指導。這份成績單是高考改革“云海工程”的第一步嘗試,也使“云海工程”這一備受關注的改革浮出水面。
“‘云海工程’將改革傳統的高考分數報告辦法,嘗試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發展性、個性化的綜合評價體系,在考生、大學、中學,以及教育行政部門之間,搭建銜接的立交橋。”教育部相關負責人這樣解釋。
相對于冷冰冰的高考分數,“云海工程”不再是一張寫著五門分數的紙條。在升學指導測驗、性格分析等等過程之后,“評價”變得更加清晰可感。
以填報志愿來說,不少考生對高校并沒有過多了解,對于志愿選擇也顯得舉棋不定,在“搶生源”等招生亂象中容易變得無所適從。“云海工程”則剛好填補了這一空白。據媒體報道,一位在“名校”間猶豫不決的高分考生參加“云海工程”中的升學指導測驗,根據結果,她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南京醫科大學藥學專業。
對于“云海工程”的作用,海南文昌中學高三(8)班班主任張熙銳頗有感受:“學生填報志愿時不再一頭霧水,起碼有了一個大致的方向,同時,性格分析有助于他們更加科學、客觀認識自己,對今后發展有很大幫助。”
教育部考試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云海工程”盡管并不改變今年的錄取辦法,但考生查詢到的這份成績分析報告單,上面的評價信息將更加全面地揭示自己的學習狀況,有利于規劃未來的學業。
除了“云海工程”,在高考改革的其他方面,“評價”方式也開始逐步發揮作用。今年,山西、江西、河南、新疆四個高中新課程實驗省區加入高考綜合改革方案,全國結合高中新課改實施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省份達到20個。與往常不同的是,各地新課改后的高考方案把學業水平測試或綜合性評價作為錄取的參考依據。
穩步推進的高考改革讓不少專家敏銳地感受到這一點:未來高考也許不再是淘汰式的挑錯考試,而是要考出學生的長處和優點,反映學生的興趣、能力、思維特點,鼓勵和引導學生發展自己的特點。(記者姚曉丹)
相關鏈接
高招最后批次填志愿截止明天
楊冪酷暑有高招 女星愛露一抹性感香肩
教育部2011高招預警 明辨招生陷阱切勿上當受騙
?
?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