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近年來,在政府力推各種助學工程、大面積發放生源地助學貸款的同時,由各類民間公益組織發起,或由鄉親們自發推動的助學行動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
8月,憧憬與激情同在。眾多學子即將踏上新的起跑線。臨行前,家鄉父老總是歡欣相聚,以淳樸的話語為即將“高飛”的學子發出祝福。那一張張帶著體溫的鈔票,蘊含著鄉親的希翼,溫暖著學子的心。本報記者許欣/文圖
助學現象
最親故鄉人本地鄉親幫本地學子
每年高考之后,都會有一些籍貫相同的愛心人士自發聯動,捐款獎勵家鄉成績優異的學子。有的鄉鎮還設立了獎教助教專項基金,并運作得越來越規范。
林子云、符史斌、韓艷……這些姓氏不同、年齡段不同的孩子的共同之處是,他們的家鄉同在文昌市公坡鎮,因為學習成績優異,他們同是文昌市公坡晝錦教育福利會的受益者。
據該教育福利會永久名譽會長韓曙光先生介紹,教育福利會重點支持文昌公坡鎮所屬學校改善辦學條件;獎勵成績優異學生及業績突出老師;資助特困家庭子女完成學業。其中考取文昌市重點中學的學生,一次性獎勵800-1000元;考取大學本科以上的一次性獎勵2500-3000元;凡公坡籍學生和省內瓊籍韓氏宗親子女考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給予重獎。公坡晝錦教育福利會還對考上初中以上學校,因家庭貧困無法完成學業的韓氏宗親子女進行資助。
通常情況下,接受資助的學生大多家在農村,家庭并不富有,開學在即,他們的家長正為如何籌措一大筆學費發愁。教育福利會送來的助學金,可謂雪中送炭,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如家住公坡鎮碧樹村的韓紅苗和韓靈姐妹倆同時就讀于浙江工商大學和浙江工業大學,其父母在家務農,家境貧困。公坡晝錦教育福利會了解情況后,為姐妹倆各發了1500元助學金。
前不久,在樂東就讀的高考獲文科、理科最高分的樂東籍學生各獎勵5000元。據了解,在海口地區工作的樂東籍愛心人士自2004年來,一直出資獎勵在樂東就讀的考獲文科、理科最高分的樂東籍學生,其目的是激勵在樂東就讀的樂東籍學子刻苦讀書,考取更好的成績;營造“人人關心教育”的濃厚讀書氛圍,以振興樂東的教育。
助學現象
打虎親兄弟以家族之力助子弟“高飛”
最近,有不少酒店掛出“X氏宗親獎學助學”的祝賀條幅,同一姓氏的鄉親們歡聚一堂,為那些剛剛考上大學的孩子們發出祝福。
瓊海王氏獎學助學金會于2007年成立,旨在勉勵品學優良的王氏學子和資助困難王氏學生,幫助他們實現大學夢。僅在2010年,就有119名王氏學子獲得共計10多萬元的獎學助學金支持。
2011年海南韓氏大宗祠頒發獎學助學儀式日前在文昌錦山韓顯卿公祠堂舉行,家鄉父老獎勵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錄取的3名韓家子弟各1萬元。
8月13日上午,2011年海南曾氏宗親聯誼暨獎學金頒發儀式在海口舉行。當日頒發獎金11.6萬元,獎勵成績優秀的應屆大學生和研究生近百名。據了解,海南曾氏宗親聯誼暨獎學金頒發大會自2003年開始舉行,一年一屆。至2010年,已經獎助學生550人次,累計發放獎助金75萬元。
今年畢業于海南省國興中學的曾維寧以858分的優異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當天獲得4000元獎學金。“三年前,我哥哥考上成都電子科技大學,也獲得了曾氏宗親發放的獎學金。”曾維寧說,他剛參加完高考,就有同宗的叔叔伯伯替他向基金會報喜了。8月13日一大早,他就在叔叔陪同下,從澄邁瑞溪趕到海口參加聯誼會。“這筆獎學金讓我深切感受了宗親的關愛,受到了很大鼓舞和鞭策。我會把關愛轉化為動力,自強不息。刻苦攻讀,以優良成績回報家鄉。”
在當天的聯誼會上,不時有曾氏宗親為基金會捐款,一位叫曾慶武的小伙子當天捐款5000元。澄邁縣一名曾氏子弟被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提前錄取,曾氏宗親得知其父母因交通事故雙雙離去的遭遇之后,主動伸出援手,基金會對他特別獎助5000元。還有一些宗親在聯誼會上慷慨解囊,向他捐贈了6000元。
海南曾氏聯誼教育基金會擁有《曾氏教育獎學基金章程》。《章程》規定獎學基金分為獎勵金、助學金和免息貸款三種形式,其中獎勵金用于獎勵一些特別優秀的曾氏子弟就讀名牌高校,助學金用于資助品學兼優而家庭特別困難的曾氏子女上大學,免息貸款部分用于支持完成本科學業的學子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有曾氏宗親還出資建立了海南曾氏網站,為宗親聯誼、助學活動提供了網絡交流平臺。每年高考之后,都會有不少曾氏子弟上網報名。
助學現象
根植海南回報社會本地企業助學熱情高
海南民間助學力量聲勢浩大,本地企業是生力軍之一。
今年是“椰樹創業者扶困助學工程”實施的第五個年頭。從2007年起,海南椰樹集團每年捐贈60萬元,資助120名應屆優秀貧困大學新生,每人一次性資助5000元。根據受助者的實際情況,該助學工程每年都會追加資助名額。該工程受助新生多來自椰子產地、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品學兼優、家庭經濟困難、具有我省城鎮或農村戶籍,是我省第二批以上全國高等院校、省屬重點院校錄取的本科生。其中有不少貧困農民子女,個別為下崗困難職工子女和其他特殊困難的學生。
海南金光助學與環保基金會由海南金海漿紙業有限公司捐資設立,連續多年來,每年向我省多所高校捐款設立助學基金,用于資助該校品學兼優的碩士研究生、本專科在校生,幫助他們解決大學期間的生活與學習上的困難,順利完成學業早日成才。
使海南學子受益的還有成美圓夢助學基金、威特助學工程基金、金鹿助學基金、凱健醫藥助學基金、王老吉學子情助學基金、黃氏助(獎)學基金、芙蓉學子助學基金、星華集團勵志基金、晨菲藥業助學基金、喜之農助學基金等。
白發老人力托“樹人”工程
在募捐和頒發獎學助學金時,那些活躍在前臺、后臺的白發蒼蒼老人,成為亮麗風景線
助學故事
發動各方鄉親自愿捐款助學
每年7、8月份,是韓貴疇最忙碌的季節。已經退休的他長居海口,自擔任公坡晝錦教育福利會的秘書長之后,他經常在海口、文昌之間奔波。“內心有追求,越干越有勁。”韓貴疇說,他身邊還有很多老伙伴,同樣的夢想、同樣的追求使他們樂此不疲。
2008年7月15日,文昌市公坡晝錦教育福利會獲文昌市民政局批準成立。據介紹,這一福利會冠以“晝錦”二字,是為紀念北宋名相韓琦。韓琦相三朝,立二帝,一生執政為公,為宋王朝的穩固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曾修建一座樓閣,取名“晝錦堂”。這兩個字有“白天之晝,前程似錦”之意,蘊含著家鄉父老對莘莘學子的祝福和祈愿。
該教育福利會由公坡籍香港鄉親韓曙光先生發起并出資,退體干部韓紉豐、韓培光先生等大批熱愛公益的公坡籍人士共同努力創建。而且,正有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和熱心人士為福利會增磚添瓦。如香港富強基金有限公司捐助50萬港元;公坡籍法國鄉親韓行凖捐助人民幣5000元;公坡籍泰國鄉親韓炬凖委托親屬捐款人民幣2000元……
該教育福利會擁有資金管理和使用辦法,每一筆大的開支都要由理事會討論決定。還不定期出刊簡報,發動鄉親踴躍捐資助學。會刊名為“樹人”,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
從2008年至2010年,該教育福利會支持中小學改善辦學條件投入135400元,獎教獎學投入173200元。現已經有161人獲得獎勵,其中包括15名優秀教師。另有17名貧困學子獲得資助48339元。今年的獎學助學工作也已經全面展開。
助學故事
參與資金管理樂此不疲
在高考錄取期間,海南云海公益基金會干事云天明不斷接到報喜電話,今年又有一批云氏子弟金榜題名。云天明樂呵呵地說,他要盡快把今年考上全國重點大學孩子的資料整理出來,爭取在8月20號左右,為這一批孩子發獎金。
1998年,云氏家族成立了我省首家以獎助學為宗旨的海南云海公益基金會,專門獎勵和資助云氏家族子弟求學。基金會成立10多年來,每年堅持發放獎、助學金,資助了云氏學子450多人。云氏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姓氏,海南云氏家族是充滿活力且團結的家族。“我們云氏家族向來尊師重教,清朝就出過茂琦、茂濟兩位進士,影響極大。”一位姓云的長者舉例說,他家居文昌龍馬,那里土地貧瘠,很多人因為貧困外出謀生,無論多窮,都要千方百計供孩子上學。那里的老師被尊為“父兄”。
目前,全海南云氏家族近4萬人,云氏子弟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東南亞各國。據介紹,這一公益基金會以“云海”為名,是為紀念一位叫“云海”的渡瓊始祖,即征南大將軍云從龍的父親。
記者來到位于海口市義興街178號的海南云氏會館,看到云天明和另外幾位白發老人正忙得不亦樂乎。會館的檔案柜里,有翔實資料記錄著海南云海公益基金會每一筆基金的來源和使用情況,其資金來源全部來自云氏宗親的自愿捐贈。從這些資料中可看出,從1998年至今,考上重點大學受到家族獎勵的云氏子弟的人數正逐年增加。1998年,有22人獲頒14900元獎金;而2008年,有42人獲頒67300元獎金。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云氏子弟受到激勵,力爭上游。這,正是基金會所追求的目標。
(編輯:王小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