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扣“開放”做文章──談談我對開放性習作教學的感悟
長期以來,小學習作教學始終存在“高耗低效”,學生主體缺失,對習作缺乏情感,毫無興趣的現象,已然成為禁錮小學語文教育質量的瓶頸。而小學開放性習作教學作為一種新的習作教學模式與理念,無疑是非常受教師和學生歡迎的,是比較成功的。新課標明確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開放性習作教學正是基于這一理念,緊緊扣住“開放”二字做文章,讓學生品嘗到習作是充滿情趣、富有生活色彩、張揚個性生命的載體,是放飛心靈、享受童真的美麗方式。結合我的教學,談談我對開放性習作教學的些許感悟:
一、開放學生的情感之門。
傳統的習作教學過分注重習作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過程空洞化、情感虛化、態度異化,因此學生的習作往往是生搬硬套,死氣沉沉,毫無感情,讀來如同嚼蠟。《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開放性習作教學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上達成“以人為本、人文共進、和諧發展”的習作追求,把激發、引導學生借助習作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放在首位。如汶川大地震,舉國同悲,山河同泣。學生們雖遠離災區,但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媒介早感同身受,悲痛的情感早在小小的心中滋生。于是,我即興上了一堂習作課。上課伊始,我深情地誦讀一首網絡上盛傳的小詩《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讀到動情處,我的眼眶中已溢滿淚水,同時,我聽到了低低的啜泣聲。讀完,我環視一周,學生們出奇的安靜,出奇的肅穆,有好多個孩子的眼睛紅紅的,臉上還淌著淚珠。我緩緩說道:“同學們,5月12日,是一個令所有的中國人都感到悲痛的日子。這一天,發生8.0級的大地震。短短的幾分鐘,一座座城市被夷為平地,數以萬計的生命魂歸天國。這當中就有很多很多年紀跟我們一樣的孩子,他們的生命之花正當含苞欲放之時,卻在瞬間凋謝。你們可知道,他們是多么渴望能夠再多看一眼親愛的爸爸媽媽,再嘗一口媽媽親手為他們做的飯菜啊;他們是多么渴望能夠再一次背起書包,跟著小伙伴們高興地上學校,在明亮的教室里愉快地讀書啊……這一切是多么幸福啊!可是,不能,他們的眼睛已經永遠地閉上了。而這些幸福,我們的同學們此刻不正享受著嗎?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嗎?相比之下,他們連這起碼的幸福都沒來得及好好享受,就遠離了人世,這是多么讓人悲痛的事情。同學們,我們雖然遠在天涯海角,但我們都是華夏……(學生:兒女),我們都是炎黃……(學生:子孫),我們的心是相通的,血是相融的,災區人們的悲痛,我們感同身受!我們已經為災區的人們捐了款,但是不足以表達我們的悲痛與關切。那么,請你們拿起筆,給災區的人們或者是離開我們的小伙伴們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注意把你內心真情融入里邊。老師相信,如果真的有天堂的話,他們在天堂里會看得見的。”如此,情動而辭發,學生的情感之泉噴涌而出,短短的20分鐘就完成了一篇篇感情真摯動人的習作。海南省教培院周積昀副院長在我的博客上留下耐人尋味的話:“開放的語文,用開放的情懷充實。我們的孩子并不是遠離感動,只是我們如何讓孩子的感動和感動的語言對接。要感動別人,首先要感動自己。”誠然,想要“開放學生的情感之門”,教師首先要開放自己的情感之門,以情促情,以心喚心,才能讓學生的習作真正作到“我手寫我心”,寫出了真情實感。
二、開放學生的習作空間。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葉圣陶先生也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開放性習作教學注重學生的習作要聯系生活實際,貼近生活,回歸生活。生活是習作的源泉,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在課前精心組織學生回歸生活,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尋找春天,發現春天。學生興致勃勃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中,留心觀察了身邊的一切景物:樹、花、草、鳥、風、田野等,并認真寫好觀察日記。這樣,學生積累了大量第一手感性的習作素材,為課堂習作作好充分準備。上課伊始,我以一首歡快的樂曲《春天在哪里》導入,再拋出幾個恰當的問題:“這首歌曲唱的是哪個季節?”(生愉快地回答:“春天!”)“哪位同學能用一句話來說一說春天給你的印象是怎樣的?”讓學生談一談對春天的整體感知。接著,我創設情境用課件出示一系列春景圖象,組織學生“春游”,為學生搭設了回歸生活的天梯,使得學生雖身在課堂,心卻已飛向豐富多彩、令人神往的春天的景象與生活場景中。學生如親臨其境,產生親身感受,親身體會的情愫。如此,作到“虛實并舉”,從根本上解決了習作無話可說、“無米可炊”的難題。
三、開放的習作形式。
1、開放的題目。
傳統的習作教學受命題、立意、文體、形式、內容、評價等諸多因素的局限,處于嚴重的封閉狀態。《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習作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為此,開放性習作主張開放題目,完全摒棄傳統的統一命題作文形式,讓學生參與命題,根據自己的習作內容自主命題,體現全程開放的理念。從我教學實驗的成果來看,學生的習作光從題目上就是富有開放性的,富有獨創性的,是一個個個性飛揚和情感獨特的載體。拿《寫春天》一課來說,我們班選出四十個學生上課,交上來的四十篇習作中,除了有幾個題目雷同之外,絕大多數都獨具特色,如《夢幻般的春天》、《光彩奪目的春天》、《春天來了》、《春天》、《迷人的春天》、《春》、《尋找春天》、《春天贊》、《春曲》等,可謂異彩紛呈。
2、開放的體裁。
開放性習作提倡學生寫隨機文、生活文、應勢文、應心文,不要一味拘泥于記敘文或限定的幾種應用文體寫作,強調從“人本”出發,實行文體開放的策略。如我在教學習作課《寫春天》時,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情感抒發與習作內容的需要自主選擇習作體裁。于是,學生有的寫散文詩,有的寫記敘文,有的寫詩歌,還有的寫童話等。體裁開放了,習作的表達形式靈活、自由了,學生的思維、文采也變得隨心所欲與靈動了,真正做到文章體裁為作文為人的情感抒發服務。
3、開放的內容。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就是作文,作文就是生活”。大語文教育更提出:“時時是語文,事事是語文,處處是語文”的觀點。開放性習作教學在大語文觀的基礎上,努力實踐 “時時是作文,事事是作文,處處是作文”的理念,開放習作的內容,強調生活有多精彩,作文的內容就有多精彩。在教學《寫春天》時,我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引導學生說出他們觀察到的不同的獨特的春天景象,最后在習作中,他們的主題相同,內容卻具有個性化、隨機化、生命化,有的寫校園的春景,有的寫春天的校道,有的寫春天的田野,還有的寫了美麗的春姑娘等等。
4、開放的評價方式。
開放性習作教學的評價方式不再只是教師批改,而是更注重于學生的自改與互改、師生互評互改等方式,同時從評價的內容上看更加關注到學生習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同樣是在教學習作《寫春天》的過程中,對學生的習作,教師不再扮演權威者的角色,更像是一位主持人,學生們對他們自己的習作紛紛發表看法,或欣賞好詞好句,或提出中肯的建議,儼然一位小老師,而習作者也可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可保留自己的看法。教師只加以適當的引導與點撥,真正體現出課堂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這種開放的評價方式營造了民主、平等、互動、和諧的氛圍,使評價者積極、主動,被評價者也無過大的心理壓力,對別人好的建議也樂于接受,無疑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習作評價方式。如果能堅持做下去,一定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與教師的欣賞能力與評價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在目前我們的小學習作教學躊躇不前的情況下,開放性習作教學模式的提出無疑是及時與有效的,而我認為“開放”是開放性習作教學的精髓與靈魂,更是整個小學習作教學的精髓與靈魂。因此,開放性習作教學要緊緊扣住“開放”做文章,讓更多的生命與情感從習作荒漠中解放出來,讓我們能早些看到習作教學的曙光。
崔傳統,男,漢族,1979年4月5日出生,2002年2月參加工作,2004年9月至今在陵水縣中山小學任教。
本人參加工作以來,始終熱愛教育,虛心學習,積極向上,以一顆真心、童心、愛心關注學生。曾獲海南省小學教師論文比賽三等獎、省小學語文教師范文寫作比賽三等獎、省教育廳“感念親恩”征文比賽佳作獎、縣小學語文教師普通話演講比賽二等獎、縣小學語文中高年級習作教學優質課評選二等獎。被縣教科局評為2005—2006學年度“優秀教師”。2007年4月在全省課程標準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美文誦讀展示交流活動中獲二等獎。2007年春季參加全國新課程遠程研修被評為優秀學員。2007年12月在第四屆海南省“科普小先生”演講比賽中獲指導教師一等獎。2008年先后指導左家賽、陳鵬搖同學參加主題為“建設和諧陵水”與“慶祝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全縣小學生演講比賽均獲一等獎,2008年5月參加海南省第八屆小語青年教師調教獲一等獎。2009年3月指導陳揚、林娜兩位教師參加全縣小學語文教師美文誦讀比賽皆獲一等獎。2009年12月指導陳鵬搖同學在第五屆海南省“科普小先生”演講比賽中獲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