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8/30/7f3dbdae63d88161c550049595547178.jpg)
臨走前一晚,父母仍在打工,王新月獨自整理著衣物,不時被同學打來的祝福電話打斷。手拿錄取通知書的王新月顯得比較興奮,期待屬于她的新歷程。蔣迪雯 攝
?海口網8月30日消息? 8月24日,19歲的王新月托運完兩大箱的行李,進了浦東國際機場的安檢口,她將從香港轉機,赴聯合世界學院(UWC)在加拿大的皮爾遜學院學習兩年。
留學 (微博) ,在這個年代并不稀奇,但對王新月卻意義非凡:她來自外來務工者家庭,之前就讀于上海一個職業高中,能夠預想的未來,大概只是成為一位普通的打工妹。而現在,她成了UWC在中國招生以來,第一個獲得其全額獎學金的打工子弟。
送別的隊伍達20多人,除王新月的家人外,還有她的伙伴久牽志愿者服務社的打工子弟,在機場投向王新月的目光中滿是惜別,還有羨慕。事實上,已經有其他來自外來務工家庭的孩子效仿王新月,希望申請國外的大學或獎學金項目,而北京的一家英語培訓機構,也開始為久牽的打工子弟免費提供托福培訓。
“到更廣闊的世界看看”盡管還要跨越許多障礙,但并不妨礙他們追逐夢想。
幸運者王新月
“上了17天的托福班,能感受到自己與城里孩子英語水平的巨大差距,以及‘想出國’的那種氛圍。”王新月說。
直到現在,她也不愿意告訴記者自己的托福成績到底是多少。從小到大,王新月就讀的學校都是“半放養式”的。“小學畢業的時候,才學了一些簡單的單詞。”王新月說,“這和上海普通的高中生差距很大。”
久牽志愿者服務社的老師張軼超,對王新月的要求是托福成績至少80分(滿分120分),“能夠流利地參加英語面試。”出國留學是張軼超先提出來的,也是他聯系到了羅永浩(微博)辦的托福班,把王新月和幾個伙伴送到了北京。除了參加培訓,王新月還休學3個月突擊英語。托福成績出來后,在張軼超的再三鼓勵和催促下,王新月“試試看”地填了聯合世界學院的申請表,“心里根本不抱任何希望”。
出乎意料的是,王新月幸運地進入了面試聯合世界學院有13個國際學校,每年都會錄取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種族和宗教的學生共同學習。在一起參與面試的各地佼佼者中,王新月感覺自己“黯然無光”,因為她的競爭對手大多來自于全國各地的外國語中學或“超級中學”,學業出色,英語上佳,不是只經歷了一輪托福突擊培訓的王新月能比擬的。但那一次面試,讓王新月感覺自己 “棒極了”。分小組討論“2012世界末日的選擇”,參與模擬聯合國的演練,都讓王新月興奮不已,似乎這不是一場考試,而是契合她性格的一場游戲。
面試官承諾的通知時間是“3月底前”,卻一直沒有來。她“心都涼了”,想著“這果然是不可能的夢”,但4月1日“愚人節”那天,王新月收到了“錄取通知書”電子郵件。
郵件用英文寫著“祝賀”,并表示會提供兩年約40.5萬元人民幣的獎學金,涵蓋學費、住宿費及基本生活費,并注明各類注意事項。她給伙伴們和老師打電話告知好消息,一些人還以為這是個愚人節的玩笑。
張軼超曾和一位聯合世界學院的面試官聊過,認為他們最看重的,是“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而,錄取的標準無關國家、教育背景、經濟條件,而是完全根據申請人的“實力”。“聯合世界學院希望能夠鼓勵學生發現世界,解決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培養青年領袖,所以面試官非常期待學生能夠對世界、對時局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張軼超說。
讓王新月出彩的,正是她與眾不同的經歷:來自安徽農村,父親在工地干活,母親做保姆;8歲隨父母來上海后,換過“數不清”的學校,搬過“數不清”的家;參加過各類針對打工子弟的志愿者服務,參加過多次到中國鄉村的調研,參加過遠赴江西的支教活動,參與和各類公益組織的聯誼……這些,都讓王新月在“只知努力學習書本知識”的高中生里脫穎而出,讓她能不卑不亢地如此回答面試官:“我和其他人不一樣,我的人生經歷、文化背景能讓聯合世界學院的‘多元性’更加色彩斑斕。”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