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11月2日電(記者陳忠華 王菲菲)左手握著紅紙,右手拿著剪刀,李海媛神情專注。咔嚓咔嚓,剪刀在她的手中彎曲自然,運轉靈活。一會兒工夫,紅紙屑落滿了課桌,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兔子躍然眼前。
“我最喜歡上剪紙課。看著一張紙在自己手中變成各種各樣的圖案,特別有成就感。”剛剛升入蕉山中學初一年級的李海媛學習剪紙不到半年,興趣卻越來越濃,技藝也突飛猛進。
“這孩子能坐得住,是個學剪紙的好苗子。”在旁指導的王興利老師不住地稱贊。王興利是當地有名的剪紙藝人,也是蕉山中學特聘的剪紙老師。
蕉山中學位于山西省廣靈縣蕉山鄉。這里是中國民間剪紙三大流派之一——廣靈剪紙的發源地。為傳承剪紙藝術,廣靈縣將剪紙列入了當地三所初中、職校的必修課中。蕉山中學是最早開設剪紙班的,從2001年至今,培養學生近千名。
“開設剪紙課,對孩子們來說,既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也是藝術熏陶和培養。”王興利說。
廣靈剪紙俗稱“窗花”,由民間刺繡工藝演變而來,形成于明代,在清朝道光年間趨于成熟。其后,經過不斷改進,廣靈剪紙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2009年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靈剪紙,有‘剪’的,但更多是用專門的刀具來‘刻’。這就是它的獨特之處,一幅剪紙作品,要經過設計、刻制、染色等多道工序。”王興利說,按照這些工序,學校課程安排也循序漸進:初一學習用剪,初二學習刀刻,初三學習點染,每周每班三節課。
從好奇好玩到漸入佳境,王興利培養出的學生在各類剪紙比賽中多次獲獎。
“有的同學升入高中后,剪紙成了他們的業余愛好和特長;而有的沒能考上高中,就接著進行專門的剪紙培訓,將它做成自己的事業。”王興利說。
事實上,在廣靈縣,剪紙不只是一種傳統文化,它已發展成一項產業。目前,該縣已有兩家剪紙藝術公司,形成了集產品研發、生產、展銷、人才培養為一體的文化產業格局。
“剪紙課的開設也為當地增加了一條就業途徑。”王興利說。
將來是否以剪紙為業,李海媛并沒有多想,她只是很享受現在學習剪紙的過程。“隨著自己的心情裁剪點染,做出一幅獨一無二的剪紙作品,這種感覺太棒了!”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