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 新華網臺北11月17日電題 臺北書院:隱于市的生命安頓之所
新華社記者李寒芳 李凱
“十步之內必有芳草,陋巷之中就有春天”。臺灣文化界耆宿、禪者林谷芳常用這句話來形容臺灣。地處西門町、座落于臺北古跡中山堂三樓的臺北書院,出則繁華喧囂,入則靜謐安寧,恰似幽蘭開于鬧市之中。在其“山主”林谷芳的眼中,就是一方“大隱隱于市”的生命安頓之所。
書院教育是中華文化具相當特色的教育形態,始于唐,興于宋,文化史上為人所知的有廬山白鹿洞書院、長沙岳麓書院、河南應天書院、河南嵩陽書院等。
17世紀中葉,臺灣的第一間書院西定坊書院由施瑯所創立。此后民間講學風氣逐漸興盛。近年來在臺灣社會,民間書院蓬勃的求知、治學風氣,更與教育學堂相輔相成。
目前,臺灣知名的書院包括離中書院、日月書院、德簡書院、華山書院、誠品講堂等,成為文化一景。臺北書院則于今年9月15日揭牌。
步入臺北書院,古意禪風撲面而來。講習室內布置多為質樸的灰黑白色,草席鋪地,矮桌蒲團,桌上花藝或為遒勁蒼枝,或為疏梅數朵,頗見不俗。室外回廊則是茶香飄溢,琴笛悠揚。
這座由臺北市政府所辦,集講學、品茗、花藝、展演于一身的天地,其用心是傳揚經典文化、引領生命學習,并為城市增添一處洋溢禪意與茶息、安頓心靈的人文空間。
在中華文化的書院傳統中,山長負責規劃教育方針、制定修身治學準則。林谷芳為臺北書院制定的規章是:書院是為安身立命而存在,它講究經典之學、以人師為本,人師將體驗實踐于生活中,與學子探究生命安頓之學,這與專業分科和知識教育在本質上有分別。
首期開課的臺北書院課程,分別由林谷芳主講禪藝術與禪修行,國學大師錢穆弟子、臺北藝術大學教授辛意云教老子,東海大學美術系學者倪再沁傳授中國文人畫,詩人奚淞傳授手藝禪。涵蓋“修行、學問、藝術、生活”四個面向。這些課程一經推出,立即受到擁躉者的歡迎,課程很快被預訂一空。
記者曾經在臺北書院親身感受過林谷芳教授的禪修課程。林谷芳一襲白衣立于臺上,信手拈來禪藝種種,臺下40名弟子坐于蒲團上聽講,執禮甚恭。這是林谷芳所推崇的“師徒相授,師訪徒三年,徒訪師三年,彼此勘驗”。
與網絡講堂相比,書院這種面對面的教學看似受眾較少,與信息社會的傳播速度相悖。林谷芳則用詩意的語言回答記者這一疑惑:“面對自然的時候,我們聞到草香,聽到鳥叫,腳踏在土地上的感覺不能被取代,也許資訊一直在擴充知的領域,但是沒有深化在情、在其他方面的關注。”
“教授的人對于自己所講授的東西,都是生命里體鑒出來,而不是概念的東西。”他說,當代比過去任何時代都需要面對面的教育,需要人式的教育。
也因此,書院于中國人除了回歸,也是一種文化想象。這想象,要能直接對應深刻的生命情懷。林谷芳為臺北書院制定了三個定位:安身立命之學、經典之學和仁師之學。
臺北市文化局局長鄭美華用“喧囂聲中的學習之旅”來形容書院教育。她說,書院的特殊處,在于人和經典的結合;教人從經典中,尋求安身立命的智慧。講員本身有具體的實踐、生命的體悟,然后和學員討論,形成一種生命體踐的交流。
而起于大陸的書院文化能否在大陸回歸并發展?林谷芳表示,他心中能起書院文化示范效應的大陸城市是杭州和北京。“選擇杭州是因為那里氣候溫潤、人情溫潤,對于整體的傳統文化可以溫潤接受。將來臺北書院也會和杭州的萬松書院對接。”
“至于北京,則是因為那里有一些文化力量的核心人物,可起一代之風騷。北京的書院文化做成了,燈塔效應會擴大到其他地方。”他說。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