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2月2日消息? 濛濛細雨給山城重慶帶來幾分初冬的寒意,但對于留守兒童們來說,今日在此召開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經驗交流現場會,卻為他們帶來了一陣冬日暖風。本次現場會總結和交流了全國各地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經驗和做法,研究部署農村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試點工作。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趙東花、重慶市委副書記張軒、副市長吳剛、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高洪、全國婦聯兒童部部長鄧麗等領導以及各地婦聯、教育部門相關人員出席了本次會議。
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在下午的大會講話中指出,隨著農村勞動力不斷進城務工,農村出現了大量留守兒童,據201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有農村留守兒童達2271萬名。進城務工人員在為城市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應享受城市發展的成果。留在農村的子女是進城務工人員最牽掛的人,讓農村留守兒童得到關愛,健康成長也是維護進城務工人員權益的最溫暖體現,是推進城鄉協調發展的最具人文關懷的舉措。
目前農村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是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的客觀要求,也是教育現代化和人才培養必須面對和解決好的重要問題。所以要充分到認識到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意義,努力不讓一個留守兒童因家庭、經濟困難等因素失學。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上學難問題主要是通過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和管理,讓留守兒童有學上。農村寄宿制學校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的行之有效的辦法。從2004年起先后啟動的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改造工程以及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等,都在不斷改造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特別是優先滿足農村留守兒童的寄宿學校。當前寄宿制學校學生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全國小學寄宿生生均面積達到2.7平方米,初中達到3.3平方米,義務教育規模達到3343萬人,占在校生的21.79%。
他指出,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要以政府為主導。許多地方政府拿出專門資金建立財政預算支持的經費投入保障機制,用于培養照顧好農村留守兒童,建立了由相關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片區協作制度和專項督導考核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體系。農村留守兒童既是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也是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突出強調的民生問題,不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總體規劃中就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就不完整。關愛留守兒童是全社會的責任,學校關愛留守兒童最好是讓他們寄宿在學校,在不能得到父母關愛情況下,讓他們能得到老師的關愛和集體的溫暖。要改善寄宿制學校的條件,配備更多的教職工,滿足更多兒童的寄宿需要。社會關愛留守兒童最好讓他們感受到更多的關懷,這就需要在婦聯、共青團、公安、民政等各個部門、單位共同努力,讓留守兒童能得到很好的照顧,遇到困難時能及時得到幫助。
劉利民同時強調,要對農村留守兒童群體要有正確的判斷,與非農村留守兒童相比較,留守兒童是弱勢群體,但不是問題群體,不要刻意區分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以免給他們造成過多的心理負擔。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總體上處于正常學習生活狀態,所以既不能夸大留守兒童的問題,也不能忽視留守兒童成長中的各種困難。不能寄宿的農村留守兒童要就近入學,不能提供校車服務的地方不能隨意撤并學校,以免造成因為路途遙遠等原因使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得不到保障,甚至因此失學。教育部門、學校要與婦聯等部門密切配合,形成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工作體系。可以通過婦聯積極發動志愿者,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保護和教育工作。基層婦聯在家長學校建立,志愿者招募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有數據表明,有數據表明,目前在農村五周歲以下雙親外出留守兒童占同齡留守兒童總數的40.19%,四川、安徽、河南等7省0-5周歲留守幼兒均超過百萬人。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教育、權益維護以及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如何切實解決這些問題,在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同時,還能真正關注到他們的身心需求,也是值得全社會關注的問題。(記者吳靜)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