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12月23日專電(記者于嘉)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鮑偉東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所率領的科研團隊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內的賽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功拍攝到兩只猞猁在野外捕食獵物的圖像。
鮑偉東說,這是我國首次利用自動照相設備拍攝到的猞猁野外生存的影像資料。由于猞猁喜歡獨居,世界范圍內拍攝到的絕大多數猞猁影像為單獨個體,因此,這次拍攝到兩只猞猁在一起取食的圖像極其罕見,為猞猁的行為學研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賽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北方猞猁種群分布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近年來,鮑偉東帶領他的科研團隊對這一保護區內的猞猁種群進行了長期的動物行為學研究。
鮑偉東介紹說,今年11月,當科研團隊進行無線電遙測跟蹤研究狍子的行為時,發現了一只被捕食動物咬死、而且被枯樹葉掩埋的狍子。為了尋找捕食者的蹤跡,他們便在附近設置了兩臺紅外線攝像機,并于近日成功拍攝到兩只猞猁取食的鏡頭。
鮑偉東說,錄像顯示,兩只猞猁不僅張著大口咀嚼食物,而且還為護食而打斗。后經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貓科專家鑒定,這兩只猞猁屬于亞成體,發育情況非常好,據推測,它們的母親捕獲狍子后,供這兩只幼猞猁享用。
鮑偉東表示,由于當地獵物資源非常充足,保護區內野生猞猁的生存狀態非常好,說明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已成為國內保存猞猁種群密度最高、生存狀態最好的區域之一。
據了解,猞猁屬于貓科動物,主要分布于我國東北、西北、華北和西南,其體長可達1.3米,重20千克—25千克。身體粗壯,四肢較長,短尾,身上有豹紋斑點,喜歡捕食狍子等中小型獸類,屬于中等猛獸。
猞猁的皮毛極其珍貴,歷史上曾遭受瘋狂捕殺而瀕臨滅絕,后被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