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彭水縣大山深處的三義中心校展出近百件師生們共同完成的根雕作品,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張燕/攝(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三義中心校展出精致的根雕作品。張燕/攝(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根雕課上,學生講述如何構思根雕作品。張燕/攝(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海口網12月23日消息 在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海拔近1000米的大山深處,有一所以根雕教育為特色的三義中心校。在彭水今日舉行的一場農村學校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現場觀摩會上,由三義中心校師生共同完成的近百件根雕作品展示在觀眾面前,顯得格外引人注目,讓現場觀摩的教育界人士和專家連聲稱贊不止。
????記者在觀摩會現場看到,該校不僅展出了大批根雕作品,還展出了由該校編制的根雕校本教材、根雕作品集等。
“育人如同根雕。根出美,雕出品。”三義中心校校長李江說,根雕藝術是該校的最大特色。學校根據該校典型的邊遠山區小學寄宿制這一特點,利用本土資源,挖掘本土文化,開發校本課程,以根雕、舞獅、植物嫁接、嗩吶等具有鄉土特色的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特色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技能和特長,塑造學生勤學、善思、誠信、進取的品格。
????擔任該校根雕課的老師劉相冊告訴記者,今年已經是他從教以來的第27個年頭。從2009年開設根雕課至今,該校師生已共同完成近百件根雕作品。這些根雕作品取材大都來源于山林的樹根、草根樹皮等。
“為了采集根雕作品的原材料,我的摩托車皮手套都磨破了好幾雙。”劉相冊說,該校從四年級到六年級都開設有根雕課。很多學生都很喜歡這門課程。
????在劉相冊的印象中,第一件學生根雕作品是五年級學生蔡登豐獨立完成的《獨鴛》。以前蔡登豐性格內向,不愛講話,因為成績不好,也顯得自信缺乏。完成第一件根雕作品后,蔡登豐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和鼓勵。自那以后,蔡登豐就逐漸變成了一個愛提問、愛講話的小孩,隨著個人自信的增強,他的學習成績比從前提升了很多。
????在琢根班的教室里,五年級二班的苗族小姑娘廖燊歡正在跟小組的7個同學討論如何設計一幅根雕作品。她說,根雕課十分有趣,她和同學們都喜歡上根雕課。她完成的根雕作品帶回家后,家人也十分喜歡。
????據劉相冊老師介紹,根雕作品在市場上售價幾千到上萬不等,下一步學校打算對部分根雕作品進行拍賣,用于支助該校的貧困學生。
????重慶市彭水縣教委主任熊明稱,看到學生和老師的這些根雕作品讓人十分感動。普通的樹根,也能在師生們的共同努力下,化腐朽為神奇。在這樣地勢偏遠,條件艱苦的大山深處,除了三義中心校而外,還有以“土沃苗壯”為辦學特色的龍射鎮中心校等一批農村學校,這些學校因村施教,用心教育,在推進“民族文化進校園”的進程中,形成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辦學特色和校園文化,為探尋農村薄弱學校的發展之路提供了借鑒。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