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藝術”噱頭背后的理性訴求
“行為藝術是我們表達觀念的一種方式。這次行動表面上是一種噱頭,但其實里面有我們很明確的訴求。”白凈、斯文的鄭楚然對記者說,“我們會不斷反復表達,因為一個噱頭的熱度會很快過去,而我們的訴求可能要不斷爭取才能夠取得進展。”
活動的發起人李麥子(網名)總是不厭其煩地強調“占領”行動的目標:通過立法來增加公廁中女廁位數,男女廁位比例至少為1:2。增設無性別廁所及無障礙廁所。“我們的最終的目的是讓政策做出變革,要讓現場以及媒體的影響,讓公眾意識到這個問題是可以被改變的。”
讓李麥子和鄭楚然等人感到驚喜的,是他們的行動很快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正式回應。2月21日,主管公共廁所的廣州市城管委對“占領男廁”行動作出回應,稱 “廣州市公共場所的新建、改建、擴建的公廁已按照男女廁位比例不低于1:1.5比例設計、建設和驗收”,并表示廣州市將立法強制性要求男女廁位比例不低于1:1.5。
“女權主義”?社會資源公平分配?
“我堅決地支持這些大學生!”57歲的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在表達對這些倡導“女權主義”的年輕人的支持時,情不自禁地舉起了手。
2011年2月地方兩會期間,韓志鵬就提交過解決女性如廁難問題的提案,促成了廣州市城管委《關于提高公廁女性廁位比例實施意見》在一個月后出臺。“他們盡管還是在校學生,但是已經能夠關注到這么細致的社會資源分配的問題,能夠提出要通過立法層面的努力來推動社會平等,非常不容易!”
“我們就是覺得,要重視自己手上的權利,運用自己手中的權利。”李麥子說,“很多女性會想,事情反正是那樣,我也改變不了。但我認為不平等,我就要爭取。”“我們做這個志愿者,就是給自己一個改變世界的機會。我一直期待社會的改變,哪怕因為我只改變了一點點,我也會堅持。”
連日來,“占領男廁所”行動在全國多個城市得到響應。上海交大婦委員會專職副主任萬曉玲認為,廣東女大學生發起的“占領男廁”行動,反映的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意識,從各個層面強調維護女性等群體的權益,對整個社會公共建設產生推動作用。(完)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