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母張會芳正在照顧兒子。記者朱敏 攝
28日清早,陽光照進(宜昌)烏龜碑社區一間簡陋的平房里,空氣中夾雜著寒氣,張會芳正在給病床上的兒子按摩,她多么希望能有一個晴天,為兒子曬曬被子。
六年前,離異后的張會芳認識了張長杰和他的兒子張沖,一家人過著幸福的日子。2009年,一場災難降臨,張沖成了植物人,從此臥床不起。一千多個日夜里,張會芳用無盡的母愛,將兒子從冰冷和黑暗中喚回來,他開始有了知覺,知道疼痛,這讓張會芳充滿了信心,她相信兒子一定能好起來。
不幸降臨
帥氣兒子成了植物人
一身樸素的衣服,臉上留下歲月的痕跡,眼神中充滿慈祥……在別人眼中,張會芳完全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可她選擇了堅持,用行動詮釋著偉大的母愛。
張會芳今年42歲,長陽高家堰人。六年前,經朋友介紹,她認識了當時正在跑巴士的張長杰,兩人很快走到了一起。張長杰有一個兒子,當年十幾歲,一家三口過著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孩子多帥氣啊,挺懂事的。”張會芳拿出兒子以前的照片,高大的個子,帥氣的臉蛋,好一個陽光小伙子??墒钦l也想不到,孩子竟然會變成植物人。
2009年8月11日,張會芳和丈夫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晚上張沖出去吃夜宵,沒想到吃飯時被人刺傷,送往醫院時已神志不清?!拔矣X得整個天都快塌下來了?!睆垥颊f,趕到醫院時,兒子躺在床上,任憑他們怎么呼喚,都沒有回應。
肇事者被判了刑,可對方沒錢支付醫療費。張沖在醫院住了2個月,用去8萬元醫療費,但還是失去了知覺。醫生曾多次勸他們放棄。張會芳夫婦異口同聲地說,只要我們還活著,就永遠不會放棄。
母愛無疆
三年照顧兒子恢復知覺
28日上午,記者來到張會芳家中。兩室一廳的房子,簡單的家具,臥室里面擺著一大一小兩張床,張沖躺在小床上,睜著眼睛、張著嘴巴,卻沒有一絲表情。
臥室里傳出輕快的音樂。張會芳正在給兒子按摩,她慢慢揭開被子,趕緊用毛毯搭在兒子身上,然后掰開兒子一只手臂,前后不停地捏揉,將手臂彎曲伸展,一只手臂捏完后,開始另外一只,然后是雙腿。疼痛的時候,兒子會大聲哼兩聲,然后從嘴里吐出口水。這一套程序走完,至少得一個多小時,兒子舒服了,張會芳早已累得腰酸背痛。
“現在有了知覺,情況好多了?!睆垥颊f,以前無論怎么揉,兒子一點反應都沒有,手臂和腿腳都是直的,去年年底,有一次刮痧時,兒子突然哼了一聲,以后每次只要弄疼他,他都會哼,嘴里吐口水,手腳也能彎曲了,“聽說聽歌有利于身體恢復,專門找人在電腦上下載了歌曲。”
張會芳對兒子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張沖因長期臥床,經常大便干結,張會芳就用手一點點去摳,一直摳到摸著張沖的肚子軟乎為止。張沖無法進食,張會芳將稀飯和菜弄熟之后,打磨成液體,然后通過注射器注射進嘴里。每次按量注射,怕兒子肚子餓,一天至少注射四遍。
天熱時,擔心兒子中暑,張會芳就用冷毛巾不停地給兒子擦拭;天冷時,擔心兒子凍著,張會芳就用海綿蘸上酒精,一遍一遍給他搓身子,每半個小時,還要翻個身。兒子經常大小便失禁,張會芳洗完兒子后,還要洗被子,最多的時候,一天洗好幾次,她的手也因此掉了幾層皮。
丈夫感慨
是她支撐著這個家
“就是親媽,也做不到這樣好。”丈夫張長杰心中對妻子一直充滿感激。他說,是妻子一直在支撐這個家,沒有妻子他也走不到今天。
張長杰說,自從兒子患病后,他和妻子都辭去了工作,在家全心照顧兒子。妻子比較細心,白天的活兒大部分都是她包了,洗臉、洗澡、按摩、刮痧、端尿等,一個流程下來,有時候需要半天,他們一般都凌晨2點以后才睡覺。即使這樣,晚上還要起來三四次,給兒子端屎端尿,“他跟著我瘦了很多,挺對不住她的”。讓張長杰感到比較內疚的是,近三年來,妻子回娘家祭祖的時間都沒有。但是張會芳娘家的人對他們很支持,平時,米、肉、錢能接濟的就盡量接濟。
“兒子被養得白白胖胖了?!睆垥颊f,知道他們家庭貧寒,一有時間,娘家的人就會送些東西,她和丈夫舍不得吃肉,全注射到兒子嘴巴里,肉他們從來沒有買過,都是娘家人接濟,在她耳邊也常聽到有人說她很傻,但是她覺得,既然在一起了,就要共患難。
看著妻子憔悴的面容,張長杰很心疼。他說,這些年,沒給妻子買過一件衣服,也沒做過一頓好吃的。反倒很多時候,都是妻子在安慰他,鼓勵他,他經常聽到身邊的人說,找了張會芳,是他們父子倆的福分。
充滿期待
有一天聽到他喊媽
盡管生活窘迫,可社區、身邊的人一直在溫暖他們的心。張沖生病后,烏龜碑社區幫他們申請了低保,每個月能拿到700多元錢,這也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大病救助解決了張沖很大一部分醫療費,平時只要有困難慰問、資金補貼,社區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們。
“就連烤火爐子都是社區送的?!睆垥颊f,她一直很感謝社區,是社區讓她感覺到了溫暖,然后她將這份溫暖傳遞給兒子,希望兒子能感受這份溫暖,早日醒過來。
說起張會芳,周圍的鄰居都豎起了大拇指。樓下王爺爺說,在人們心中,繼母一般都很刻薄,張會芳像親生母親一樣照顧兒子,相當不容易,改變了人們對繼母的傳統印象。
面對張會芳的堅強,記者問道:你這樣付出,累么?張會芳說,既然選擇了,就應該堅持下去,孩子能走多遠他們就陪多遠,最期盼的是,有一天能聽到孩子親口喊她“媽媽”,哪怕一聲也好。(三峽晚報記者朱敏 實習生楊倩 通訊員王琳琳)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