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女大誕生于繡花巷
????在這份簡章上,記者還看到了獎學金與助學貸款規章,十分詳細。招生簡章上這樣陳述:“本校對清寒優秀學生,向有獎學金與貸金之設置,以助其學業之完成”;“此外為經濟特別困難學生設有救濟費,有特別需要者可以申請”;“貸金則于畢業后三年內無息歸還”。現在放眼任何一所大學,應該已經沒有“無息還貸”這一項了吧。
????人們都知道南京師范大學的前身叫“金陵女大”,為何這份簡章則稱“文理學院”?吳先生解釋,“也沒錯,1915年,正式開學招生時,并不叫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而是叫金陵女子大學,是德本康夫人與丈夫來中國傳教創辦的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設置了文、理兩個學院。1930年由于教育部規定“大學必須擁有三個以上學院”,因此,才不得不改名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
????吳先生從簡章上還發現一個細節,原來金陵女大最早并不在隨園,而是在繡花巷。1923年學校遷入陶谷,也就是現在的隨園校區。“曾經的教會學校規模都不是很大,關鍵在于起點高,所以才有了良好的教育質量。當時的教會學校都是私立而成,資金并不充足,購不起地皮,擴展規模自然變得很艱難。”吳先生感慨說。
????提醒學生照片不得“PS”
????同為教會學校的金陵大學,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大學起步也是艱難而簡陋的。現在除了遺留在南大里的民國建筑群之外,金陵大學曾經的輝煌,恐怕也只能在校史里窺其痕跡了。從歷史里截獲而來的真實憑據,哪怕是一張紙一片墨跡也是難能可貴的。所以,當吳有政拿出他珍藏的一張張斑駁黃舊的紙張時,記者是真的感謝他的這一收藏愛好。
????“這是一份金陵大學入學志愿書,中英文對照,申請人名叫朱懋俊,時間是民國十三年二月,1924年距今已有88年之久。雖然僅有4張紙,但卻囊括了當時讀大學的條件和學生過去的檔案情況,可見入學制度完善,手續嚴謹。”吳先生說,朱懋俊當時填表時是18歲,他至今仍健在的話,就106歲了,“但他在表中填寫了留學一欄,也許畢業后就出國去了。”
????記者看到,志愿書的第一頁貼著這個名叫朱懋俊的學生的照片,右邊是5條照相須知,前兩條分別是照相時須去眼鏡及帽、相片不可修改,這兩條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有圖有真相,嚴禁PS”。而當下的照片,加以美化幾乎是常理,要是放在那時,招生委員會可能就會對你說“請讓本人前來報到”了。
????入學要擔保人和校長推薦
????在投考人履歷中得知,朱懋俊曾就讀的中學“自中華民國九年秋季至中華民國十三年夏季止”,這樣算起來,當時中學是5年制教育。
????履歷中還涉及到學生家長姓名以及所從事的職業,家庭住址等信息。學生姓名的英文拼音是用流暢漂亮的花體英文寫就,連帶著英語也成了中學學生必修課。這在后面中學所修課程表中可見一斑,幾行花體英文,字跡小而流暢,隱隱顯示出這位學生應用英語的水平應該不低。
????其實之所以說當時金陵大學手續嚴謹,除了上面講到的條條框框的填寫,最重要的是讓這份志愿書有效的關鍵是中學校長的推薦信,附注里提到“本校為昭慎重,杜假冒起見;校長既蓋章,又必須簽字;凡簽字不蓋章,或蓋章不簽字者,作為無效”。
????當然有了這些還不夠,志愿書完整填寫之后,還要進行入學試驗,也就是我們現在的“高考”。只有填寫了志愿書,交了5個大洋的學費并通過入學試驗者,才是金陵大學的學生。除此以外,志愿書規定,還得要有擔保人蓋章簽字,“所有該生在校一切行為由擔保人負責”。(實習生任虹?記者 蔡震 文/攝)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