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03/31/c00c57f176afa07aa69f0a9d2fb18327.jpg)
清明上河圖(局部)
自2008年起,清明節與端午節、中秋節一樣成為國家法定假日后,也成了一年中重要的“小長假”。清明節由來已久,中國古人歷來很重視清明節,那么在古代清明節人們放假幾天?又是怎么過的?
“漢官五日一假洗沐也”
漢代清明節尚未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要說清明節,得先說古代中國的休假制度。
在古代中國,是沒有“星期天”概念的,但休息日一直存在。而且,中國古人享受休假的歷史還比較早,至遲在秦漢時期已有一套相對成熟的休假制度。不同的是,古代只能休息1天,而且叫法也不一樣,現在叫休假、放假,古時稱為“休沐”或“洗沐”。
古人為何把休假稱為休沐?一個“沐”字便透露出了端倪,是因定期讓現在叫公務員的公職人員回家洗頭洗澡、搞個人衛生需要而產生的。最先享受休沐制度的人群,應該是給皇家當差的一批“公務員”,即所謂“中官”,也叫“內臣”。中官給皇家當差,宮內又沒有為他專設洗澡的地方,所以只能定期、輪流回家“洗沐”。
休沐制度推廣開后,便形成了一種國家休假制度。唐人張守節撰《史記正義》中所謂“漢官五日一假洗沐也”,說的就是這么回事情。除了“五天制”,漢代休沐還有“十天制”,即干10天休1天。
但在漢代,好多有想法的“公務員”會主動放棄休假。如與漢哀帝劉欣有“斷袖之好”的董賢,當年就是一位中官(太子舍人)。每到休沐日,董賢都不“回家洗澡”,一心陪侍皇帝,贏得了劉欣的歡心。因為董賢長期不休假回家,劉欣竟然下令讓董賢將老婆帶到宮內住,方便夫妻相聚。
在漢代的休假制度中,除了休沐這樣的輪休,還有例假。例假更接近現代的法定節假日概念,從《漢書·薛宣傳》中透露出的信息看,漢代國家法定節假日很少,起初只有兩個,一是夏至,再是冬至,各放假5天。到東漢時增設“伏日”。
此時的清明節,并不是漢朝的國家法定節日。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03/31/3af690fadf8d5fef0a4ecbafac18ad6e.jpg)
清明弄柳圖
唐肅宗李亨縮短皇帝慶生天數
清明節首次成為“黃金周”
唐代的節假日確實遠遠多于秦漢,多到幾乎泛濫的地步。全年的節假日,加上每月3天,全年計36天的旬休,唐代公務員每年平均可以享受的假期近百天。也就是說,唐代“公務員”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不用上班。
唐朝廷的節假日是這么安排的:“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寒食到清明四日,八月十五、夏至及臘日各三日”。用現代語解釋一下就是:元旦和冬至兩個節日,各放假7天;清明和寒食節連在一起,放假4天;夏至、中秋節和臘日(臘八)各位放假3天。
唐代清明節“小長假”安排不需要調休,將寒食、清明二節連著放就行了。其間,也曾有過幾次變化的。到李亨(唐肅宗)當皇帝時,或許覺得小長假不夠長吧,又增加了寒食清明節的假期天數,將唐玄宗于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定下的千秋節放假3天的規定,減為放假1天,而將寒食清明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在中國節假日史上,清明節首次成為了真正意義的“黃金周”。
千秋節又叫天長節,是當朝皇帝的生日。縮短皇帝慶生天數,而增加清明節的假長,可見唐人對清明節的重視。事實上,唐人也確實喜歡過清明節,僅從時節上說,其時春暖花開,正是春游的好時節,既能掃墓,又不誤看景,這樣的節日自然廣受歡迎,所以時人競相外出。從杜甫“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詩句中,便可以想象到唐人清明節出游、掃墓的熱鬧景象。
在李亨之后,唐代的清明節假期又有變化,太子李豫(唐代宗)繼位后,曾將清明假期改為5天。但在其子李適(唐德宗)做皇帝的貞元年間(公元785-804年),又恢復了李亨時代的做法,將寒食清明二節合在一起,假期仍定為7天,“黃金周”重現。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03/31/3af690fadf8d5fef0a4ecbafac18ad6e.jpg)
清明掃墓圖
宋代 “清明弄柳”熱鬧非凡
元代清明節放假3天
到了宋代,清明節也是國家法定節假日。宋代繼續了唐代喜歡放假的做法,寒食與清明兩節合在一起,假期也是7天。而且兩個節日已完全融合為一體,并移植進了上古時“三月三”上巳節的某些娛樂功能,人們出游喜歡來到水邊。
清明節也是宋人重要的節日,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掃墓的風俗更濃,這從北宋人張擇端繪于清明時節的《清明上河圖》中便可以看出,首段就是時人從汴京(今開封)野外掃墓歸來的情景。宋代清明節里,皇家和民間都會舉辦一系列活動,熱鬧程度不輸元宵節。時開封人孟元老在后來撰寫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述當年京城過清明節的氣氛:“京師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樹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酬勸,歌舞遍滿,抵暮而歸。”
“清明弄柳”這一傳統習俗,在宋代達到了極致。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述,宋時清明節里,家家戶戶門上都插柳條,時稱“明眼”。所謂“明眼”并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驅邪目的,意是辨明鬼邪,守護家門,此時的柳枝與桃枝功能相近。
到了南宋,“清明弄柳”熱度不減。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提到清明節日里的臨安(今杭州)城時,用了這樣文字:“都城人家,皆插柳滿檐,雖小坊幽曲,亦青青可愛。”難怪宋人能寫出“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的詩句。
宋人在清明節長假里的活動很多,民間在這天還喜歡挖井,而皇家則會舉行一項唐代皇家就有的“改火”活動。但宋代皇家更特別,讓宮內小太監們在閣門前用榆木鉆火,第一個取到火的會得到獎賞,獎品相當豐厚,是一只金碗、三匹絹。然后再用取到的新火種點燃火燭,賞賜近臣。
清明節的法定功能,在宋代達到了頂點。由于時間比較長,活動內容也開始變味,寒食、清明二節本應停止娛樂的,但在宋代卻異常活躍。一些路途遙遠無法回原籍掃墓的官員,常會利用這難得的“黃金周”,把酒敘舊,找老鄉、約同科成為一景。有的干脆相約賭博,想著法子找樂,打發假期。
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記事》中便有一則利用長假、相約賭博的事情。福建浦城人章得象任“正字”一職期間,有一年寒食節,與江蘇長洲縣(今蘇州)人、一代名相丁謂相約賭博。次日,丁謂真的懷揣幾百兩銀子來了。誰想手氣太差,丁謂把這么一大筆賭資全輸給了章得象。兩人相約來年再賭,即所謂“明年寒食復博”。第二年章得象走了背字,又輸給了丁謂,但章得象卻無錢支付。丁謂盯著要錢,章得象最后只得拿出古董抵債。
隨著唐宋的遠行,清明節的繁華和熱鬧也不復存在。到了元代,唐宋的公務員多假制度被否定,節假日大為減少。但元時清明節與寒食節從功能和活動內容上看,在事實上合成了一個節日,仍與元正(旦)一樣,是元代最重要的節假日之一。朝廷會放假3天——要知道,元代皇帝的生日天壽節(唐時稱天長節)和冬至才放假2天。
到了明、清兩代,寒食、清明二節則完全退出了國家法定節假日序列,政府僅保留元旦、元宵和冬至3大節假日。雖然不放假,時人仍喜歡過寒食節、清明節,要外出掃墓、春游。
相關鏈接
關于清明節的寫作素材及作文
[話題作文] 清明節爬山的習俗 有趣的愚人節 悼念英雄
清明節起源ORIGIN
有關清明節的英文作文范文
?
?
?
?
?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