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教委公布了今年本市中招政策,上海中學、華東師大二附中、復旦附中和交大附中4所承擔“探索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項目的試點高中,“提前錄取”招生計劃增加到學校招生計劃的50%。在很多家長眼里,這“四大名校”一直是上海高中的“風向標”,其擴容自主招錄比例,究竟意味著什么?
機會增加,“裸考”并未變難
家住虹口的張先生認為,自主招錄比例擴容,給更多孩子機會,是個“利好”;但萬一沒進“提前批”,再靠中考“裸考”,進這些名校的競爭壓力要遠高于往年。
據了解,上海在高中實行自主招錄,意在中考分數選拔標準外,由招生學校自主擇優預錄取部分學生。近年來,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自主招錄比例逐步擴大到40%,預錄取考生中考錄取分數線比“裸考”者要低20分左右。這樣的“保障”,讓一批優秀學生從中考“分分計較”中獲得一定程度的解放。
市北初中校長何強認為,以往多數學生只有“裸考”一條路,現擴容自主招錄比例,等于讓更多人能夠作出“二次選擇”。“中考主要考學科題目,而高中自主招錄則考量學生的知識廣度、深度、綜合能力等。自主招錄比例不斷提高,有助于引導初中學校和學生改變應試模式,重視綜合素養發展,從整體上推進減負。”
至于“裸考”比例降低是否增加了競爭壓力,有專家認為,優秀學生已通過自主招錄提前拿到“入場券”,剩下的“裸考”者是跟同層次水平的考生競爭,因此并不存在競爭壓力提高一說。
錯位選拔,“生源戰”可免
據了解,“四大名校”每年每校招生10個班左右,按每班40人規模測算,每校招生共400名左右。根據今年中招政策,4所學校通過自主招錄,將共招收800人左右。部分高中校長擔心,這會不會提前“掐尖”圈定更多優秀生源?隨著一些高中提前啟動自主招生,會否像大學自招一樣出現“生源戰”?
一位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校長就有這樣的疑問:“以往我們學校自主招生還能招到小部分奧數三等獎的考生,四大名校自主招錄規模擴容,很可能會將這些尖子生‘一網打盡’,其他高中學校生源質量下降,會否拉大校際差距?”專家對此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疑惑,是因為部分高中自主招錄未突出特色,導致同質化競爭。自主招錄鼓勵不同學校根據各校實際和特色,自主確定選拔標準。再加上高中擴大自主招錄比例,其實等于降低了分數門檻,對更多成績不占優勢的偏才、怪才“容忍度”更大。所以,有“底氣”的高中,不怕招不到好生源。
據了解,市西中學近年來在自主招生面談過程中請學生動手實驗,優選動手能力強的學生;而復旦附中則通過團隊游戲,考察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突破分數標準的錯位競爭,學校和學生按各自特色和特長各取所需、雙向選擇匹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生源戰”和不均衡問題。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