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04/03/b910afe62b9aaae32caf0d4cd13205f6.jpg)
走在最前面的是潘志艷 蔣瓊波 攝
姓名:潘志艷年齡:28歲
任職:3年村支書助理
地點:會澤縣馬路鄉大坪子村
履歷:潘志艷,1984年出生,2007年4月入黨,當年畢業于文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畢業后打了兩年工,當過外聘教師等。2009年考村官,9月選聘到馬路鄉旁地村任黨總支書記助理。
驕陽炙烤著滿目瘡痍的大山,干燥的山風吹來,塵土飛揚。連續3年的干旱,馬路鄉旱情一年比一年加劇。潘志艷主動請纓到缺水最嚴重的大坪子村和下大箐村駐村開展抗旱救災工作。下大箐村,與貴州畢節市威寧縣一江之隔。當地屬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平均海拔1800米,2011年末全村有61戶256人,人均純收入1250元。今年,是潘志艷在旁地村當村黨總支書記助理的第三個年頭。
開始……
為孤寡老人背水
春節后,潘志艷回到駐地下大箐村,村民家的水窖已干涸見底,吃水全部要靠到10公里遠的山腳下的牛欄江里背水。村民李翠英老人家用水很難,見到小潘來詢問災情,老人家拉著小潘的手邊說邊哭:“兒子出去幾年音訊全無,孫女才十多歲就被拐賣到貴州,家里水窖也沒有,背水也背不動……”“他們太苦了,看著70歲的孤寡老人帶著小孫子到河里背水,沉重的水桶壓得腰都直不起來,我們實在不忍心,我們年輕力壯,得幫幫這些老人。”潘志艷決定要為老人背水。從今年正月十三開始,潘志艷開始了她的背水村官路。
首次……
背水用了4小時
第一次背水,潘志艷從村民家里借了小背簍和水桶,開始加入村民下山背水的隊伍,下山不難,灌滿25公斤水后開始往回爬,一分鐘、五分鐘、十分鐘、半個小時過去了,不到一米六的潘志艷的腳開始發抖,肩膀也疼起來,4個小時才爬到李翠英家。之后的3天她每天背一趟水,到了第四天,一天一趟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村里的老人很多,到了第五天,潘志艷每天背著25公斤水往返江邊兩次。
接著……
組成村官背水隊
在附近任大學生村官的趙祝先打電話給潘志艷,問她最近忙什么,潘志艷說“背水”,這個20多歲的小伙子也加入了背水隊伍,得知情況的其他幾個大學生村官也和在任的村支書說明情況,想到下大箐村為老人背水,全鄉11個大學生村官背水隊出現在牛欄江邊,除了潘志艷隊長外,還有25歲的自芬、黃小玲、董鳳萍3名女孩。
潘志艷的義務送水隊在下大箐連續呆了一個星期,除幫趙德章家背水外,其他幾戶五保戶的吃水他們全包了。
感動……
“親生的都沒對我這么好”
83歲帶著是孤兒的兩個孫子的周春姐家,潘志艷不但給老人背了水,還自己出錢給老人買了新衣服。77歲的李翠英老人家,他們幫老人送水,還幫她家挖了一個水窖,讓老人高興得連連說:“我親生的都沒對我這么好,給我們背水,還幫我建了水窖,太感謝你們了。”潘志艷和她所帶領的義務送水隊的一言一行,不但讓老人們感動,下大箐的村民也都看在眼里,一個星期的時間,大家都相處得比較熟悉,到哪家都要拉著村官大學生們吃飯感謝這幫年輕人。
目標……
把牛欄江水引上來
在潘志艷的感召下,下大箐村的村官背水隊讓村民感動感激。為了更清楚了解缺水和需要幫扶的情況,背水隊建立聯系卡,在背水的背簍上插上小紅旗,讓老人看到小紅旗就知道他們來了。會澤縣領導知道這群大學生村官背水后,聯系消防送水車送水,為了能送到村里,潘志艷帶領著清理出5.1公里的山路,但送水成本太高,后來組建臨時水泵,從牛欄江抽水上山,3月9日水泵的水引到村里。自從,這個活躍在大山之間的村官背水隊才停止了艱難的背水之路。但大家也不閑著,就在記者采訪的當天,看到潘志艷又帶領著幾個大學生在村里熱火朝天地忙碌著,這幫村里的年輕人正在挖一個公用水窖,準備將牛欄江中的水引上來。
堅守……
農村實踐鍛煉很寶貴
今年9月份,潘志艷在旁地村任村官合同期滿,與其他大學生村官一樣,潘志艷報考公務員,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符合條件的崗位,上網一查詢有的一個崗位就有500多人報名。自己何去何從成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2010年央視新聞頻道播出潘志艷背水事跡后,浙江一公司打電話給潘志艷,以每個月4000元的月薪聘請她到浙江工作,但她婉言拒絕了這份是她現在生活工作補貼3倍收入的工作,面對誘惑,她說:“這里是我的家鄉,在家鄉工作3年不算長,簽訂了合同就要做好每一件事,做完我該做的事,工作以后可以慢慢去找,但這3年的農村實踐鍛煉對我來講更寶貴。現在雖然就業難,但只要敢想、敢做、會做,只要能用心去做,總會有我們的一片天地。”(蔣瓊波周朝祥)
(編輯:陳思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