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05/01/9e22ab5f9cf46dc068c58e1a32308f52.jpg)
北京四中三個女生發明的可變形躲避地震的課桌
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發現,以中小學生為主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各類機器人比賽中出現了“高”、“精”、“富”的現象。“高”是指高科技產品增多,“精”是指參賽項目涉及技術研發新領域甚至是前沿領域的增多,“富”是指項目完成花費較高。
日前,北京市第32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落下帷幕。在88項獲得頭獎的作品中,涉及環境工程、醫藥、生物化學、微生物、工程學等多個領域,許多作品都讓評委刮目相看。大賽評委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香美認為:“孩子們的作品很多已觸摸到了學術前沿的問題。”
確實,單看作品名稱就會感受到“高、“精”的含義:槲芪散主要成分與肝癌細胞增殖機制、雄性田鼠基因表達、病毒聚合酶PA亞基N段蛋白表達、石墨烯用于環境凈化納米催化劑——對于這些一般人看上去十分難懂的題目,在決賽作品公開展示上,海淀區某中學的一名女生,用漫畫吸引大家:“親,看過來,一點都不深奧喔!”
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前身是1979年開始舉行的北京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覽會,俗稱“小發明、小制作、小論文”競賽,吸引了北京市上萬名中小學生參加。2002年,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覽會、青少年生物百項活動等賽事合并成為每年舉辦的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這一大賽有極廣的覆蓋面,參賽學生逐年增多,今年的初賽吸引了30多萬名中小學生參加。
除了人數逐年增多,學生作品的質量和層次也在逐年提高。
在這一賽事最初階段,參賽作品大多是植物觀察作業、小發明、小制作,而如今,很多作品都是探索深奧的科學問題,研究領域也拓展到工程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動物學、植物學、醫學與健康、微生物、環境科學等13個學科。
“以前一個小制作就有可能獲獎,現在已經不行了。”一位評委這樣評價,有些項目的研究水平甚至已達到大學本科、研究生水平。
其實,幾年前,剛開始出現“高”、“精”現象時,有人就懷疑這是不是學生獨立完成的作品。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今年北京市青少年科技比賽首次引入技能測試、答辯等環節。一位評委說:“是自己獨立完成還是別人為主,是經過深入思考還是鸚鵡學舌,一問便知。”
不過,北京的學生完成一些有難度的課題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的。中國科學院各院所、北京大學(微博)、清華大學(微博)等高校100多個重點實驗室,幾百名院士、專家長期直接指導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一些學校與一些研究單位進行合作,學生的課題很多都是借助專業實驗室完成的。
北京科協副主席周立軍介紹,北京市有一個科技人才培養計劃,進入這一計劃、在科學研究方面有潛力的中小學生會有專門的指導教師,有機會到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導師也可以幫助學生們選擇課題。
到重點實驗室完成項目研究,是連一般科技人員都難以企及的機會。北京青少年課外科技競賽的“富”還不僅體現在這一個方面。
近幾年,各類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如火如荼,許多大中小學都投入人力物力吸引青少年參加。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與一些大學生參加機器人比賽資金上捉襟見肘相反,一些中小學校則顯得異常闊綽。
在一次機器人競賽發展論壇上,一些代表隊的指導教師指出:一些中小學為了樹立自身的形象,希望在素質教育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績,不惜投入巨額資金購買相關器材,每當有廠家推出新型產品,學校都會訂購,一年下來就可能花費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家長也不惜加大本錢,希望孩子能夠獲獎。
另外,一些學生的作品也體現出各自的“家學”背景。有些學生的父母是搞生物醫藥研究的,他們的作品也偏向這些研究;還有一些學生有隨父母到野外考察的機會,收集動植物樣品,之后進入專業實驗室進行分析。
當然,在大量“高”、“精”、“富”的作品中,很多是同學們源于個人興趣在生活中的最新發現和創造。
北京三帆中學的劉喬伊,2010年暑假與爸爸一起去四川雅安玩。爸爸的同事在雅安碧峰峽大熊貓研究基地工作,當時基地正在征集志愿者當熊貓飼養員。劉喬伊特別喜歡大熊貓,所以申請當了一周志愿者,打掃熊貓宿舍和喂養熊貓。劉喬伊看到熊貓有時用左前爪抓食,有時用右前爪,就想搞清楚熊貓是不是左撇子。她用攝像機給49只熊貓錄像,發現熊貓用手(爪)左、右比例基本接近,不像人左撇子明顯比右撇子少。
劉喬伊從小喜歡小動物,“熊貓是不是左撇子”的研究報告是她完全出于興趣的研究。
普通的課桌,稍用力擊打一側桌面與桌腿的連接處,就變成一個三角形結構,學生可以在這個堅固的三角形中躲避地震。這個巧妙的設計是北京四中的3個女孩完成的,已經申請了專利。她們之所以產生制作抗震課桌的念頭,是因為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中許多學生不幸罹難。這3個女孩就通過查閱資料、設計、加工做出了成品。
與前幾屆類似,今年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海淀區、西城區、東城區等區代表隊大都被名校壟斷,通州、順義、懷柔等郊區縣代表隊也差不多都是區內的示范校,郊區縣普通中學的學生鳳毛麟角。
北京市科協早就注意到了這種差距,并一直在努力解決。從2010年開始,北京市科協就與教育部門共同開展教師科技培訓工作,給郊區縣學校教師提供學習、培訓、交流的機會。而且前幾屆都把決賽現場放在郊區縣的中學進行,但是收效并不明顯。
“科技教育的差距大,不是科協一個部門就能夠改變的。”北京市科協副主席周立軍介紹,在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預賽時,有按照學生人數分配進入決賽的規定,而且在同等條件下有傾斜政策。可是郊區縣和一些普通學校的選手太少,根本報不上來。
(編輯:王小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