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龔亞夫:中國英語教育的問題和改革
????5月27日,由北京圣陶教育發展與創新研究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中心、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高中國際課程研究發展中心主辦,瑞思學科英語承辦的首屆國際化人才培養暨學科英語教育高峰論壇在清華大學的新清華學堂隆重召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龔亞夫先生應邀參加并發表演講。
????中國英語教育理念存在英本主義的誤區
????從事英語教學研究多年,龔亞夫老師首先指出,我們英語教育的理念有問題,教學目標、現行教材等也有問題,接觸語言的頻度、教輔資料、民營輔導學校、測試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理念的問題是什么呢?龔老師認為,目前英語教育存在著國際上稱之為英本主義的誤區。英本主義要求在英語學習中按照英美人的思維方式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學習問路、看病、點菜等這些與人際交往有關系的話題。按照英本主義追求的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就是以英美人的行為舉止作為參照,我們要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要模仿英語國家人的行為舉止。而龔老師認為,這種理念是英語教育的一個誤區。
????對交際教育思想的理解偏差使得教材內容出現問題
????我們這么多年都在實行所謂交際語言教學,交際語言教學的核心思想就是——學習英語是為了交際,是為了使用這種語言進行交往,龔亞夫老師認為這個理解有很大的問題。以真實性為例,龔老師曾到一個農村去,教材上要求學生寫的周末活動是到電影院去看電影、到業余輔導班去學跆拳道、到動物園去看野生動物等,要設計這樣所謂的真實性的活動。但是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周末是下河撈魚、上山挖竹筍等,這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所以這樣一種教材的內容,這樣一種教學目標使得很多學生感覺學習英語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對大多數城市孩子來說也面臨相似的問題,龔老師最近到一個經濟非常發達的地區,那里的經濟可以跟上海和北京相比,但是那些孩子仍然感覺到教材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為什么?因為教材中很少有外國人想談論的話題,學生學到的語言在與外國人真正交流時很少能用得上。龔老師深感這些教學內容難以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很多表達方法也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當學生真正需要與外國人交流時,學到的東西實際上用不上。
????龔老師曾經和外語教學的泰斗許國璋先生交談,許先生曾說,他們年輕時上大學并沒有特意學打招呼、問路、點菜,但是他們遇到外國人的時候可以自由的交流思想。因為他們所學的內容使得他們言之有物。龔老師提出應該對這個問題加以反思?,F在大多數的教材內容,比如說問路、購物、快餐點選食品、談論天氣等,往往是為了移民到英語國家,或者說為了到英語國家學習的學生而設計的。所以,龔老師認為,我們現在中小學的教學用了很多時間,卻學習那些實際上在中國的環境下很難用到的內容。
????英語考試導向存在問題
????龔老師進一步指出,現在的考試、教輔圖書、培訓學校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說,讓學生寫一個野營計劃,但多少學生能真正有機會用英語談論野營的問題呢?再比如說,現在的考試往往考一些人為制造出來的區別,其中有些甚至連英美人都不知道怎么區別。比如說twice和twotimes的區別;比如說大寫的“可樂”可以加S,還是小寫的“可樂”可以加S。龔老師對這種學習方法提出質疑——這樣學習英語什么時候能學好呢!
????國際語言權威理論的認同:通過學科為基礎的教學與“真實世界”建立聯系
????針對現在對交際語言教學的理解偏差,龔老師回顧,交際語言教學在70、80年代剛剛流行的時候,就有另外一種觀點,即所謂的真實性、所謂的語言功能并不一定是要仿照英美國家的生活環境和了解他們的習俗,而要作為學科,也就是subject-orientedapproach(學科教學法),但是這種教學方法沒有引起當時世界外語教學界的重視,現在這種問題顯現了出來。這就是龔老師提到的很多教學內容讓農村的孩子覺得很困難,讓城市的孩子學了之后覺得沒有用。以學科為基礎的教學,如國際教育權威Widdowson所認為,外語教學可以和學校的其他學科課程結合起來,聯系起學生的生活經歷,這就是真正的交際,這就是真正的把語言作為一種工具使用,而不是作為一種習慣用法來學習。
????Widdowson的交際語言教學理論認為,學生真實的世界就是他們的學校,就是他們的內心世界。如果學校里孩子學習歷史、地理、科學、藝術這些根據孩子的經驗來設計的課程,同時外語與這些學科建立起聯系,那么也就和外部的世界建立起了緊密的聯系。所以,Widdowson認為學校的外語教育的最高境界應該是進行學科的教學。
????龔老師辯證地分析,學科教學在有利的同時也有弱點。有利,主要表現在學生真正感興趣,因為學生通過學習學科知識了解學科概念,這些學科背景知識都可以在學習英語時用的上。目前學科教育的弱點則在于課時少、合格教師少、接觸語言的頻度不高等這些問題。
????龔老師強調,其實真正從語言的功能上來講,用學科來學習這才是具有真實性的,才真正是把語言作為一種交流的工具。而且在語言研究上有一個著名論斷,人實際上具有兩種不同的語言能力,一種是所謂的個人人際交往能力,一種是認知和學術的能力。國際教育權威Cummins通過在加拿大的長期研究發現,真正到英語國家去,只需要1-2年就可以基本掌握個人交往的能力,但是即使4-7年或者5-9年都不一定能達到本族語人那種思維和認知的能力。研究表明,真正最難的不是問路、打招呼、看病,這些可能1-2年就學會了,真正難的是認知的能力!
????學科英語教學是解決中國英語教學現實問題的可行途徑
????龔亞夫老師綜合論述,在現在中國的情況下,用英語來學其他的學科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解決現實難題的出路。龔老師引用Cummins的話,表面上看起來兩種語言是像海上的冰山一樣,是兩個不同的山頭,但是實際上在水下,它們的概念是一樣的。對照到英語當中,比如說“誠實”,在英語中和漢語中的概念是相同的。所以對一個孩子來說,如果有了母語的這些概念,那么他在學習另外一種語言的時候只不過是變換一種語音、發音、語法,理解起來就會更加容易。
????龔老師同時提醒大家,進行學科的融合是英語教育的可行途徑,但是需要具備一些條件,比如說,需要有合格的教師、適當的教材,學生還要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
????龔老師特別提出應該糾正學英語越早越好的流行觀念。他認為“早學”必須是有條件的,最重要的不是開始學習的年齡,而是接觸語言的頻度。如果沒有足夠的接觸語言的頻度,例如一個星期只學一兩節課,學得再早也不一定能學好。龔老師明確指出,學習英語有兩個很大、很關鍵的問題,一是學習內容,一是學習頻度,即接觸語言的頻度。這兩個問題在學習外語當中非常關鍵。
????測試改革勢在必行
????龔亞夫老師在演講最后提出,如果英語教育要想真正的改革,還要對測試進行改變。龔老師透露給與會者一個好消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正在準備測試改革的項目,希望通過對各地命題者的培訓來改變中國的考試,改變中國考試的目標,改變中國考試的內容。龔老師充滿信心地表示,相信經過5年或者10年的耐心等待,我們中國的教育一定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龔亞夫老師對我國英語教育現狀所做的深入分析,以及對英語教育改革提出的中肯意見和明確方向,在論壇上獲得了廣泛共鳴,給予了與會者很大的啟發。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