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5月間,圍繞“小升初”產生的關鍵詞越來越多,占坑、共建、派位、推優等各種詞匯讓許多普通家長無所適從。當全社會都在呼喚教育公平的輿情之下,“共建”這一被異化的升學特權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所詬病。讓人欣喜的是,今年北京將嚴格控制共建生數量,原則上不再審批新的共建單位和共建學校。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如何讓這部分資源分配得更為合理和科學,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今年本市將嚴格控制共建生數量,原則上不得超過去年。記者昨天從市教委獲悉,目前一些區縣要求對各學校共建單位數量和接收共建子弟的數量和比例進行摸底,原則上不再審批新的共建單位和共建學校。北京一中原校長王晉堂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共建生”制度已異化為集體占坑。
本市中小學校招收共建生的人數從去年開始逐步壓縮。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嚴格控制共建單位的數目和學生人數,特別要治理“假共建”行為。區縣教委要統一批準共建單位、協議和學生名單,統一收取共建資金并統籌使用。市教委表示,從今年起原則上不再審批新的共建單位和共建學校
西城、石景山等區縣明確要求嚴格控制并適度減少共建生的招生比例和人數。西城區教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區教委將嚴格控制、適當減少小升初“共建”單位數量和接收“共建”單位職工子弟數量和比例,原則上不再審批新的共建單位和共建學校。石景山教委有關負責人透露,初中校與其他單位建立共建關系,須經區教委批準,嚴格按照比例接收共建單位職工子弟,共建生總人數要有所下降。東城、海淀等也正逐漸縮減小升初共建生比例。
記者從部分區縣教委獲悉,盡管市教委要求原則上不再審批新的共建單位,但區縣教委卻依然沒有實施細則。他們無奈地解釋:“盡管區里可以控制不再審批新的共建單位,但現實情況下學校也很無奈。比如某個部門要解決子弟上學而想與學校共建,如果學校不同意,這些部門就會通過日常的檢查等工作挑出學校存在的很多問題,學校為了不把精力疲于應付這些部門的檢查與糾正只能答應‘共建’。”
據業內人士透露,這幾年與優質中學共建的單位與大家通常的認識有了很大的不同。在人人都想上好學校的大環境下,又加上“小升初”沒有統一標準選拔情況下,單位與學校共建成為解決孩子進入好中學的一條捷徑。于是,共建的單位就從原來的部委機關發展到現在的各行各業,比如房地產商、中小企業,甚至街道、派出所等也與學校建立了共建關系。據家長介紹,不同單位與學校的共建門檻有所不同,比如共建費用問題,每個學生不同單位之間相差十多萬乃至幾十萬元。
觀點
共建生已異化為“集體占坑”
北京市政協教文衛體委員會特邀委員,北京一中原校長王晉堂就“小升初”中的共建生問題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記者:共建生最初是怎么形成的呢?
王晉堂:共建生在最初形成的時候,其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政治意義。比如外交部是一個涉外的機構,如果夫妻雙方都在國外工作,孩子的教育在缺少家長的監護下可能會受到影響,而身在國外的父母也會希望將孩子放在一個比較好的學校受教育,所以單位采取與學校共建的方式,為家長解除后顧之憂。
再比如,很多行業都有的,軍民共建,這是軍隊與地方一直都存在的一種“軍民魚水情”的關系,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應該說,最初的“共建”是一個合理、便民的措施,后來飽受詬病是其“異化”的結果。
記者:什么單位能成為共建單位呢?
王晉堂:最初的共建單位要求都比較高,在“小升初”的電腦派位后,這被異化為一種升學的特權,橫亙在教育公平和教育資源平等之外。而為了享有這份特權,與重點校建立共建關系的單位越來越多,一個學校從最初的有一兩個共建單位發展到有十來個。共建單位可以簡單地總結為,要么“來頭大”,要么就是財力雄厚,可以給學校贊助款,將這作為一種福利給員工。
記者:共建生享有哪些特權呢?
王晉堂:分數不夠還能錄取,就是最大的特權。
記者:共建生將帶來哪些問題?
王晉堂:在1998年以后,“小升初”開始采取電腦派位的方式,而所有的家長都希望孩子可以進入重點校,這個時候共建就逐步異化了。我們一直說反對“占坑”,但其實共建就成為了最大的“占坑”,而且不是“占一個坑”,而“集體占坑”。
當家長看到共建在“小升初”中享有的特權時,共建單位也迅速膨脹,其中不乏“權錢交易”。在2007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共建生成為家長意見最大的問題。這是因為隨著共建的“異化”,它已經使“小升初”失去了公平。
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假共建的問題,共建往往成為了一種不正當入學的最佳借口。部分家長可以疏通學校與共建單位雙方的關系,自掏共建費用,然后以共建生的名額進入學校,而這也進一步加大了升學中的不公平。
其實,我在此前也說過,無論是“占坑”、“共建”還是其他方式的擇校,其實都是教育不均衡情況下產生的一種變通的做法,如果教育不均衡的客觀情況存在,這些“有辦法”的人自然就擁護這種不均衡,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體現其優勢;相反,如果教育資源真正做到了均衡,那么他們也會成為教育資源均衡的擁護者,因為這樣才能保證他們的孩子也享受到公平的待遇。
聲音
家長熱傳小升初共建考試流程
共建生也需要過考試關
這幾天,各區縣“小升初”政策正通過學校向家長宣讀。昨天記者從部分家長處獲悉,今年“小升初”共建生工作將在推優生、特長生招生之后正式啟動。與往年相比,今年共建生想上好學校的難度也大幅增加。
家長王先生透露,自己所在的單位與一所示范校共建,今年單位的名額比報名的孩子少了近50個。“因為共建名額的緊缺,盡管孩子是共建生,但也需要過考試關。”王先生說,“考試不過關學校也不錄取。聽說一個單位有14個參加共建學校的考試,結果只有4個學生通過考試被錄取。”
目前,家長們之間還熱傳共建考試程序。“一般在1月至2月份相關網上會公布共建學校,也可直接給工會負責人打電話。”一位家長說,“好學校不少,但都是共建班,而不是實驗班,而且考試費很貴。一人只能選報一個學校,考上了要交一定額度的費用,學習成績好的家長可以考慮做個保底校,成績一般的家長不妨努力試一試。因為畢竟有一些學校還是很不錯的。”
這位家長還詳細介紹了一些共建校的錄取概率高低以及繳費問題:“某三所中學錄取概率可能會高些,某中學的錄取很低,據說考上還要交6萬,要上共建培訓班。不過越好的學校名額也就越少。有家長說,有些學校也就兩三個名額,考上的概率其實很低。”
背景
共建生
“共建生”享有一項“特權”,他們上某個中學,不受行政區域、學籍、學生實際居住地、戶籍的任何影響。在一些大型的企業,為了滿足員工子女就近入學,會與多所知名中學建立“共建”關系,為此某些單位還專門成立了“共建辦公室”。據悉,某外企公司在北京市有14所共建中學,而一些國家大部委則可能與任何一所學校建立共建關系。
企事業單位子女要想享受“共建”待遇,必須提前幾年跟單位申請。單位則根據當年申請的情況,給共建學校提供名單。如果要求共建的孩子數量超過約定的共建學生數,這些想通過共建上學的學生就必須參加“共建選拔考試”。據悉,這種選拔考試結果也相當神秘,既不公布成績也不公示錄取名單。一些單位職工往往為了這個“共建名額”而明爭暗斗。
在上好中學競爭壓力很大的情況下,不少單位為了能享受“共建”帶來的好處,就會通過單位贊助錢或者物的方式與學校達成共建協議。業內人士透露,這些單位可以以為職工謀福利的方式申請專項資金,或者可以根據學校的需求建設電腦教室、專業教室等,從而使單位和學校達成“互惠互利的共建”。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