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中心和教育研究院于2010年啟動了中國大學生就業追蹤調查。問卷詢問了畢業生理想的就業單位類型,發現學生最理想的單位類型是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具有活力的民營企業不被學生看好,而工資較高的外資企業也同樣未受到學生的青睞。(6月27日《新快報》)
????近年來,每每涉及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有關部門都會強調“轉變就業觀念”。但是,如果說行業沒有差別、職業無優劣之分,年輕人何苦要爭破頭去考公務員、進國企?
????或許每一個時期,社會上都會有少數大家公認的好單位、好工作,現在大家不約而同地把這種“好工作”賦予了機關事業單位、大國企,肯定是經過認真比較衡量的結果??梢哉f,在這個創業艱難、就業壓力巨大的年代,不僅是大學生,幾乎整個社會對公務員等“體制內”工作,都有著近乎盲從的認同感。
????近幾年美國經濟不景氣,也出現年輕人大量失業問題。但與中國不同的是,在美國,年輕人并未因此增加對相對穩定的公務員職業的喜好,美國聯邦審計總署對幾所大學的調查顯示,愿意報考公務員的只占被調查者的3%左右。原因很簡單:美國公務員只是一種普通的公共服務崗位,待遇偏低又辛苦。
????數據顯示,目前雖然民企承擔了絕大多數國人的就業,但中國民企大多短壽,存活期平均為3~5年;與公務員和國企相比,前者正常被辭退員工占總數的比例約為0.05%,而民營和非國企企業的淘汰率一般在5%到15%之間。不僅如此,公務員、國企工作還代表著體面、輕松,較高的收入及較高的社會地位等。更何況公務員、國企代表著公權與公共資源,在一個官本位的社會,公權不僅某稱程度上決定著利益分配,也是衡量一個人事業成敗的重要標尺。
????這些年,社會變革讓許多職業起落沉浮,比如從前素有“金飯碗”之稱的外企,過去一直被中國大學畢業職場新人視為非常理想的工作場所,但近年來,由于政策優惠等“超國民待遇”的取消和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一些外企大幅裁員、減薪,工作壓力大、不穩定的一面不斷暴露出來,外企在大學畢業生心目中的形象已風光難再。但唯有公務員等體制內職業,多年來面對各種社會風浪洗禮,不僅保全了既得利益,還不斷擴展著利益的外延。
????有評論警告說,社會創新的活力來自社會各要素的充分流動,年輕人扎堆“國考”,除了造成人才堆積,加劇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也會埋沒創造,弱化有關基礎產業的成長,阻礙國家的長遠發展。
????但在就業形勢嚴峻、社會保障不健全的大背景下,缺乏安全感的年輕人不約而同地選擇“回歸體制內”,似乎也無可厚非,畢竟人往高處走嘛,體制內工作不僅“穩”,還幾乎在很多價值維度上都占盡了優勢在綜合考慮權利、財富和聲望等因素時,它們是所有職業中的較好選擇。大家在苛責年輕人就業觀念的同時,如何從利益分配上矯正就業取向過度集中問題,不讓個別優勢職業的地位一再被維護與強化,這才是我們亟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