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聞>
    高考招生進入錄取旺季 名校使渾身解數搶生源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時間:2012-07-06 11:27:09

    6月29日,教育部發出高校招生錄取工作“十條禁令”。

    其中,第六條明確規定:嚴禁高等學校在錄取工作結束前以各種方式向考生違規承諾錄取或簽訂“預錄取協議”或以“新生高額獎學金”、“入校后重新選擇專業”等承諾吸引生源。

    有輿論稱,此條禁令劍鋒直指幾大名校。

    本期周刊,從這條禁令說開去,從“到底誰更關注高分考生”、“從香港名校向高分考生拋出橄欖枝,看內地名校面臨的壓力”、“高分考生進入高校之后,是否有適合他們的培養方式”等幾個角度,分析“高分考生”緣何被“過度關注”。

    媒體之間、高校之間的博弈——

    到底誰更關注“高分考生”

    【鏡頭】6月22日凌晨,四川省高考(微博)成績公布在即。有媒體“聞訊”趕到富順二中,要求采訪一位考生。因為據傳這位考生有可能為“高考第一名”,可就在4小時之后,卻證實為只是一次誤傳。這名優秀的高三學生,本應為優秀的高考成績感到高興,卻因為一場“被狀元”的烏龍,令自己和家人陷入無奈與尷尬。

    按照常理,這樣的事件本不該發生,因為多年來,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三令五申,禁止媒體炒作高分考生,要求各地在公布高考成績時,不公布高考第一名。可是,幾番禁令,難見成效。“狀元”搖身一變為“準狀元”、“疑似狀元”、“高考第一名”,依舊成為許多媒體關注和炒作的焦點。

    記者隨即打開國內某知名門戶網站教育頻道,“2012全國各地高考狀元”赫然在目,網頁上不但將2012年各地高考第一名的姓名、照片、所在學校、高考分數“一網打盡”,還發出“誠邀各省狀元與我們聯系。如果您是狀元見證人,可以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將會得到實惠獎品噢”的邀請。讓人不禁想問,禁令當前,依然我行我素。意欲何為?

    當然,如果僅是將板子打在媒體身上,肯定會有媒體大呼委屈。因為,與媒體比較起來,似乎一些著名高校對高分考生的關注度更高、嗅覺也更為敏銳。

    有廣東媒體報道,6月25日,高考成績公布前一天,已經有廣州部分“高分考生”受到國內著名高校的“秘密約見”。在高考前后,全國各大名校招生組已來到廣東“網羅”“高分考生”。

    說來也的確耐人尋味,很多地區都如此,考生可以查詢高考成績的當天早晨或者前天晚上,就已經有不少考生頻頻接到知名高校的電話,要求“約談”。很多考生甚至一度以為自己遇到了“騙子”,“為什么高校招生組的老師可以提前于考生知道考生成績?”

    記者了解到,根據規定,各地招生考試院是沒有權力擅自提前向外界發布考生分數的,但是,由于各大名校與各地招生考試院之間的微妙關系,高校提前于公眾了解到“高分考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且,為了爭奪到更多的高分考生,各高校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包括許諾考生“熱門”專業,包括請考生的師兄師姐充當“說客”,包括請學校知名教授與考生直接電話或面談等等。

    有專家指出,幾年前,包括北大、清華等在內的國內知名高校就達成約定,不炒作、不爭奪高考狀元。這為營造一個公平、清凈的錄取環境做出了表率,希望各大高校能真正將這個號召落到實處。


    “高分考生”之爭——

    為何暴露內地名校之痛

    【鏡頭】2012年年初,清華大學(招生辦)經管學院媒體聯誼會。該院某負責人向媒體坦承:幾年來,內地名校招收到的都是中西部地區的高分考生,一些教育發達地區的高分考生紛紛選擇了香港名校或者國外大學。這暴露出內地名校面臨“優質生源危機”。

    該負責人的判斷確有依據。

    根據2011年的報道,港大確定錄取內地省級高考頭名11人,包括北京3名文科頭名、上海和湖南文理頭名等,相比上一年人數增加近一倍。

    而今年的形勢對內地名校來說,或許更不樂觀。香港大學去年在內地招生300人,今年經教育部批準,在內地的招生計劃增至400人。被錄取的內地學生中,約有1/4能獲得港大的獎學金,最高的全獎為每年16萬港幣。

    高額的獎學金與開放、多元的教學環境的確吸引了相當數量的內地優秀生源。以北京為例,連續幾年的高考前的自主招生考試中,記者在采訪中都遇到了既參加了北大、清華的自主招生考試,又參加了香港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試的考生,其中很多都來自人大附中、師大附中、北京四中、北京八中,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最終選擇了香港名校就讀。

    一所高校招生負責人告訴記者,“香港名校招生沒有任何的限制和束縛,他們可以通過包括獎學金等各種方式吸引學生,但是內地的高校卻面臨著諸多的束縛。”

    因此,有媒體評論,6月29日教育部發布的“十條禁令”中,嚴禁高校在錄取工作結束前以“新生高額獎學金”吸引生源的規定,讓內地名校在與香港高校的比拼中,將更不具備優勢。

    當然,給內地高校帶來競爭壓力的,不僅僅是香港高校。海外的高校也實實在在地吸引了相當一批學生。據了解,清華大學去年就有20名左右的錄取考生放棄報到,前往海外留學(微博) 。

    這樣的結果,給國內著名高校提出一個現實的課題:一方面,要認真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好這些被“放棄的”名校錄取名額,需要政策層面的科學調節;一方面,要理智看待國外名校的競爭,積極應對。

    “要客觀看待生源外流的現象。越來越多中國學生接受世界一流教育,他們中的很多人日后回來報效祖國,這肯定不是壞事;同時,對國內名校來說,打破原有的壟斷,也有利于促進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提高。”某高校招生負責人介紹。

    是的,要從提高教育質量入手。有專家指出,香港名校與海外高校贏得考生,尤其是高分考生的青睞,絕不僅僅由于高額獎學金,更主要的原因是學校的“教育服務”與“教育內容”。如果內地名校僅僅將高分考生的外流歸因于獎學金的誘惑,而不從自身的教育質量和理念上尋找差距,將會繼續在生源的競爭中處于下風。

    “招生”要與“培養”相連接——

    名校,已準備好了嗎

    【鏡頭】2012年,許多高校都在專業設置中推出了旨在推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舉措。以上海交通大學(微博)為例,該校與法國巴黎高科技工程師學校集團合作,創辦工科試驗班。該試驗班采用巴黎高科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旨在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層次復合型精英人才。

    “招生”是高校培養人才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尤其是對于高校越來越享有招生自主權、可以一定程度上做到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今天來說。選拔到適合高校理念和特點的人才,讓人才與學校實現最大程度的“匹配”,是未來高校招生的努力目標。

    但,“招生”絕不能孤立存在,而是應該與后續的人才培養環節相統一。換言之,招生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還是要將招收來的人才以最適合的方式進行培養。

    為此,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于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大學招生一定要“深、遠、寬、廣”。其中,所謂“遠”,就是指要看得更遠,把考試招生與人才培養及長遠發展銜接起來。招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才培養,要將招生院校、專業所需要的素質、特質與學生本人的興趣、素養掛鉤,要將教育融入整個招生過程,也即“寓教于招”。招生錄取在人的一生中雖然只是一個瞬間,但要本著對學生一生負責的態度來完成它。

    記者了解到,2012年,許多高校陸續推出了致力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專業設置,而且,令人欣喜的是,這些專業設置并不盲目,而是做到了突出學校的特點與個性。比如,中國人民大學充分發揮自身人文社科方面的優勢與特長,與法國幾所知名高校合作,設立以人文、藝術學科為主的“中法學院”,致力于培養高端人文、藝術領域的國際化人才。

    北京郵電大學今年新增了“物聯網工程專業”。該專業是北京郵電大學中外合作辦學專業之一,是具有計算機學科背景的、面向信息行業的寬口徑專業。物聯網產業是全球信息通信行業的萬億元級新興產業,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該專業的設置,旨在培養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端人才。

    與此同時,今年,包括北京物資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在內的許多高校都根據學校特色,增設了致力于拔尖人才培養的專業。

    “這些專業的設置,要求我們在前期招生宣傳的過程中,向考生詳細介紹專業特點和培養理念。將真正具有強烈興趣,并在該專業方向上表現出優秀潛能的考生招收上來。這樣,才能從招生到培養,實現人才培養的一條龍服務。”許多高校招生負責人都表示出類似的觀點。

    從這個角度看,給予“高分考生”恰當的、科學的關注,鼓勵高校以正規的、積極的手段吸引更多的優秀的、適合的生源,可以促進高校完善專業設置,拓寬人才培養渠道。本報記者趙婀娜

    (人民日報)

    (編輯:童言)

    網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