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上過幼兒園,沒參加過任何興趣班、培訓班,沒參加過奧林匹克競賽,卻是中考狀元、保送北京大學,本科后直升博士,并剛剛成為享譽中外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最年輕的會士。一個23歲青年的成長史,卻寫出一個又一個驚嘆號。
“這是一篇令人著迷的論文”
6月15日,北京大學的官方微博“北京大學招生辦”發布了一條微博,專門介紹了一位杭州男生:“有這樣一名中國大學的本科生,本科四年期間,發表第一作者論文27篇,其中SCI與EI論文7篇。一年后,他到英國牛津大學讀博士,又發表了3篇SCI期刊論文,后入選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士。這位出色的青年叫張維加,是北大元培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
對這位青年會士的出色未來,其實早在兩年前就已有人預言。2010年,當時只有21歲的北大青年張維加課題的一項工作成果刊登于《科學通報》上,這也是唯一一個由張維加自己領導的課題組。哈佛大學該領域專家WillieSoon教授專門發來郵件評論這篇論文的貢獻和意義,并在郵件中稱:“十億個人中才能出現一個張維加……在不久的將來,人們會意識到這一點。”
該論文發表后不久,國際有限元研究的領軍人物、捷克科學院的MichalKrizek院士通過中科院的林群院士尋找張維加,并邀請張維加赴捷克演講。
2011年3月,張維加發表European PhysicalJournal(《歐洲物理雜志》)封面文章,文章指出由于地球內部的核幔耦合,地球遠古曾經出現過自轉加速的現象。該領域的領軍人物Dr.RichardHolme稱:“這是一篇令人著迷的論文,其結果本身的美麗即使最后被證明是錯誤的,也依然是讓人著迷!”
在張維加的成長軌跡中,當下家長們信奉的“課堂教育+輔導班教育”的雙軌制學習方式和車輪式學習節奏從來沒有過。如果張維加的學習軌跡也是雙規制,那么除了課堂教育,他的另一個軌跡就是興趣!
張維加的母校杭州二中校長葉翠微說,“錢學森之問”一直是中國教育之痛,我們辦教育應該回到原點、回歸理性。目前存在的教育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育的過度。而張維加的成長軌跡是否能令廣大教育工作者思考,少談一些分數、競賽,多關注孩子的天性、興趣。
“其實他就是個普通孩子”
張維加出生在杭州一個普通人家,母親是中學老師,父親是電腦工程師。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張維加從小閱讀興趣廣泛,歷史、地理、科學、文學等都有所涉及。
“站陽臺,看月亮,月亮笑,我也笑”,這是張維加小學一年級時寫的詩。“兒子讀書多,需要表達,生氣會寫,高興也寫。‘詩興大發’時,會拿著毛筆蘸墨水在墻上寫,從小學到初中都這樣。”張維加的媽媽說。
從小學到大學,張維加寫了幾百首詩,由于知識面廣,他寫的一些詩甚至連當語文老師的媽媽都讀不懂。
父親常對他說,你的腦筋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我這是鼓勵他,我知道,其實他就是個普通孩子。”他父親解釋道。
初中時,張維加的臥室掛著一張世界地圖。一天,他很認真地跟媽媽講:“北極和南極可以拼起來啊,可以拼得天衣無縫。”張媽媽起先并不以為然,但后來許多媒體播出了大陸漂移說的探索后,張媽媽才忽然覺得,也許這個孩子真的跟別的孩子不一樣。
小學和初中的時候,身邊的同事朋友開始給孩子挑學校,張媽媽卻沒有擇校,讓張維加“就近入學”。
每到升學考試前夕,家長們處于“集體焦慮癥”最嚴重的時期,培訓班、輔導班則成為這種焦慮理所當然的出口。張媽媽卻說:“我們根本就沒有考慮過。他有自己的小天地,我們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愛好。”
回顧兒子的成長史,張媽媽總結自己的“教子有方”:家長要明白,孩子除了是自己的寶貝,還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有思想、有夢想、有個性、對未來有自己期許的獨立于家長之外的人;一定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可以讀書的氛圍,家長要首先多讀書;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凡事聽聽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創造一個寬容和民主的家庭環境,父母可以是孩子的長輩、朋友,甚至可以是孩子的學生;尊重孩子每一個成長階段的行為習慣和心理特點。
“我最大的安慰就是看到張維加這樣的‘風車’”
2004年,張維加以全市第一名的中考成績進入杭州第二中學就讀。
作為杭州重點高中里的第一方陣,杭州第二中學以開放的學習環境和自由的學習氛圍聞名杭城。不補課,讓孩子享受完整的雙休日、節假日;有杭州高中最豐富的社團組織和社會實踐活動,有高層次的國際交流活動;每個學期都有三四十個“神仙學生”,可以有幾個科目免試。
張維加成為杭二中有史以來第一個在開學第一個月就主動提出要做免試的“神仙學生”。“開學不到一個月,張維加就來我辦公室,問‘有些課我能不能不上?我已經自學過了。’”杭州二中校長葉翠微回憶道。他請張維加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進行評估后,決定讓張維加的大部分課程免試。
在這種自由開放的發展環境里,張維加過起了在一般高中生看來奢侈的高中生涯:沒有競賽,沒有作業,沒有考試,也沒有課外輔導,而是整天在圖書館閱讀各類圖書,在計算機閱覽室鉆研興趣領域,逐步培養自己科學氣質。
高二時張維加發表了論文《寒武碰撞性大陸起源與生命進化的研究》,正是這篇當時很多教授第一時間都看不懂的論文,讓他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和“明天小小科學家”稱號,并因此保送北京大學元培學院。
2011年9月,因為張維加在專業領域的突出成績,他跳過碩士直接申請到全額獎學金攻讀牛津大學博士學位,專業是航天工程物理專業,主要從事深空探測、月球環境探測等方面的研究。
杭州二中校長葉翠微分析,在張維加的成長過程中,幾個教育陷阱都非常幸運地被規避了。首先是奧林匹克競賽。中國有著全世界最多的奧賽金牌,但是卻沒有因此產生專業性人才,這種表面看來速成的學習和競爭法則,實在是對孩子的摧殘。而張維加從沒有參加過奧賽。其次,由于提前保送北大而規避了高考,使得張維加在高三的最后一個學期里,沒有在題海戰術中反復訓練,而是有了大半年的“神仙日子”,將他的興趣進行到底。
葉翠微同時感慨,現在教育在社會和家庭的功利化期待下越來越無奈,而教育本身應該有它的一份純粹、一份美感。“如果說我是‘堂吉訶德’,我最大的安慰就是可以看到像張維加這樣的‘風車’。”
從平等民主的家庭環境,到開放自由的杭二中和北大元培學院,他們為張維加提供了最開放最自由的發展空間,讓張維加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鉆研科學的興趣發揮到極致。
近日,張維加在接受媒體越洋采訪時表示,自己取得博士學位后,可能繼續留在牛津進行博士后工作,也能去歐洲航天局或者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工作。但是,無論將來去哪里工作,都是為了積累些工作經驗,然后回國為我國的升空探測和月球探測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特約記者鮑豐彩 記者 葉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