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當天有的在招呼鄉鄰,有的在廚房里忙,很多人確實沒看到。”61歲的周其才說,“向母親下跪這事情真沒什么,在瀏陽農村,兒女在父母做壽時磕頭很正常,別人愛怎么講就讓他們講吧。”
周其才是湖南瀏陽龍伏鎮尚埠村人。他衣著簡單樸素,操著瀏陽口音的普通話,這位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農民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的大弟弟。
近日,周其鳳再次成為舉國矚目的焦點人物。7月14日晚,瀏陽論壇網友“老鑼”發了一組題為“母子情深”的照片,內容為周其鳳回老家湖南瀏陽為老母親慶祝90大壽,長跪在母親膝前,雙眼緊閉,緊抱著母親,母子兩人在鄉鄰面前抱頭流淚。
除8張照片外,“老鑼”還附有文字描述:7月14日,北大校長、中科院院士周其鳳在瀏陽市龍伏鎮尚埠村的家里,在為90歲的母親吳美華舉辦的壽宴上,跪拜感恩。“娘說,兒啊,讀書時家里窮,讓你受苦了。兒說,您80歲生日我工作忙,沒回家,對不起……”
“老鑼”的照片被轉載到微博后,迅速引起中國網民熱烈討論。在北大未名論壇,相關討論網貼大多認為周校長“驚天一跪”體現了中國人“百善孝為先”的傳統觀念。
一些北大學生表示,母親90歲大壽,周其鳳下跪表達母子情深,參加壽宴的人用相機拍了下來,放到網上,也是家鄉人對當地出了周其鳳這樣一個大孝子的自豪感。
不過,在贏得“孝子”贊譽的同時,也因為周其鳳北大校長的身份,出現了很多認為他是在“作秀”的不同聲音,有網友就表示,看了照片“雞皮疙瘩掉了一地”。不少批評者認為,祝壽和下跪都是極度私人化的事情,沒有必要在公眾場合大肆宣揚。尤其是“記者”在場,不免讓人懷疑這是“衣錦還鄉”式的故意炫耀。
周其才和其他周家人對“作秀”的說法反感。他們表示,當天在壽宴現場拍攝的都是周家親朋好友,并沒有媒體記者在場。中共瀏陽市委宣傳部的一位官員也告訴記者,當地政府官員并沒有前往祝壽,當天瀏陽市屬媒體并沒有關于周其鳳的任何報道。
“周校長對老母親非常孝順,經常提出要接她到北京去住。”周其鳳三弟周其生說,老母親在農村住慣了,不太習慣大城市的生活,總覺得在老家住著要自在很多。
盡管中國社會對周其鳳“驚天一跪”看法不一,但是不管是“感動派”也好,還是“質疑派”也罷,兩方都有著一個強烈的共識,那就是“百善孝為先”的中國孝道觀念。
“不管是北大校長還是普通的販夫走卒,他們都是母親的兒子,理所應當都應懷有一顆孝順之心。作為公眾人物的北大校長跪母拜壽,我認為是一次親身踐行孝道 的行為,本身是值得贊譽的,外界不應過度揣測。”湖南師范大學社會學教授陳成文說。
不少受訪專家還表示,對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的中國來說,身為名人的北大校長周其鳳,憑借本身的影響力,再一次提醒中國人要重新回歸“盡孝趁早”的倫理傳統。
來自中國民政部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到70%。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占農村老年人口的37%,老年人“親情饑渴”現象十分突出。
最近,頻繁見諸報端的諸如遺棄父母事件、老年人故意犯罪求“入獄養老”等事件,更凸顯中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加劇。為應對老年人精神空虛的問題,不久前《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擬將“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也引發中國社會的持續關注。
不少專家指出,要從根本上緩解中國“精神空巢”問題。讓老人安度晚年不能單靠政府,如果子女的養老責任意識不強,單靠政府幫扶或者外在約束機制,不一定有效。
“盡孝侍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程中,可以將 孝納入公民教育之中,在全社會形成弘揚孝道的氛圍。”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教授李萍說。(劉良恒 謝櫻)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