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金進入教育領域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簡稱“22條”)近日出臺,在民辦教育領域堪稱一針“強心劑”。
????“‘22條’旨在解決教育領域本身對于民辦教育的各類歧視性政策。”在日前于浙江溫州召開的專題座談會上,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如此表述。而在業內人士看來,此舉對于推動我國民辦教育發展、引導民間資金進入可謂極大利好。
????“我回國辦教育10年,頭一次體會到教育主管部門如此‘動真格的’,這在民辦教育發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遼寧何氏醫學院院長何偉認為,民辦教育發展的春天正在到來。
????據介紹,目前全國民辦教育在校生為3866萬。根據專家測算,如果轉化成國家教育經費,每年大概是1000多億元。“培養這些孩子的經費來源,95%來自民辦教育的貢獻。”魯昕說。
????然而,民辦教育在實際運行中,卻屢屢遭遇政策差別化對待、資金渠道單一、缺乏專業化管理等“發展之困”。“過去對民辦校講‘嚴禁’‘不準’多,講‘鼓勵’‘扶持’少,由于不享有同等待遇,很多在公辦學校不是問題的問題,在民辦校卻成為瓶頸問題。”天津市津英中學校長張慧穎說。
????2010年中國民辦教育發展大會后,教育部梳理出困擾民辦教育發展的十大問題,“包括法人屬性、產權歸屬、學校權益、師生權益、會計制度、分類管理、合理回報、優惠政策、市場監管和政府服務”,魯昕尤其強調,“當前民辦教育發展存在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因此我們選擇分兩步走,第一步先解決教育內部的平等性問題,消除‘政策歧視’。至于外部問題是第二步,目前‘22條’已經做了原則性表述,改革畢竟是個配套實施、綜合奏效的漸進過程。”
????針對有業內人士提出的“‘22條’對民辦教育的財會制度、人事編制、稅收政策等問題有所涉及但仍不明確”等意見,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王佐書認為,“22條”有些地方尚需細化,目前不能細化原因復雜,這并非教育部門一家的事,需要財政、稅務、編辦等多個部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配合。
????對于“22條”的政策目標,魯昕認為至少解決了民辦教育4方面的問題,包括民間資金的進退自由、教育內部的地位平等、民辦學校的規范管理以及各級政府做好服務。
????“這幾年民辦教育的日子不好過,民辦教師因為待遇、地位等原因不斷流失,‘22條’在教育內部的辦學許可、招生自主權、教師待遇等方面,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民辦教育管理處副處長何鵬程說。
????在全國率先試點民辦教育綜合改革的浙江溫州,自2011年11月出臺“1+9”(1個若干意見、9個配套實施辦法)文件后,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內已吸引有意向投資教育的民資約33億元。“溫州用‘1+X’政策破解了體制性障礙,目前‘9’已升級為‘11’。溫州經驗已經證明,社會上不是沒有資金,關鍵在于有無好政策、在于地方政府落實措施。”魯昕說。
????據溫州市副市長仇楊均介紹,溫州現有民辦學校1600多所,在校生占全市的32.9%。僅在基礎教育階段,溫州民辦教育每年為政府減輕近20億元的教育經費負擔。
????“我們支持民辦教育,是定位于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以改善公共產品不均衡現狀。在我國人均GDP增長的現階段,要解決的是優質教育供給不足,老百姓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需求難以滿足等問題。”魯昕說,“22條”的出臺,就是要敞開大門引導民間資金來辦教育,擴大教育供給,促進多元化教育格局的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