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想為海南做一件事,給力綠色崛起”為主題的首屆“海南返鄉大學生論壇”8月6日-8日在海口舉行。這個論壇旨在成為一個號召性論壇,引領海南籍大學生匯智共建有愛的、溫情的魅力新故鄉。
緣起:不辦年會辦論壇不孤芳自賞要海納百川
海南返鄉大學生論壇由胡詩澤、陳統奎、吳國江這三位熱心于獻智故鄉農村建設的海南籍公益人發起。論壇的發起緣于海南返鄉大學生志愿服務隊到今年8月8日成立屆滿10年,服務隊創始人胡詩澤想借此機會舉辦服務隊成立十周年年會。
海南返鄉大學生論壇另一位發起人陳統奎認為,辦年會是孤芳自賞,要辦就辦論壇。通過舉辦論壇,邀請省外發展建設農村的公益實踐者介紹經驗,引領海南籍大學生返鄉做慈善做公益,做社會創業做社區營造,總結起來也就是陳統奎為海南返鄉大學生志愿服務隊提煉的行動綱領——“匯智返鄉大學生,再造魅力新故鄉”。
行動:將“社區營造”引回故鄉建設博學生態村
這個行動綱領有一個姐妹篇——“讓人民看見財富,再造魅力新故鄉”,這是陳統奎為他的“博學生態村模式”提出的行動綱領。2009年,陳統奎前往臺灣考察,看到南投縣鋪里鎮桃米生態村“社區營造”的模式,這對陳統奎觸動很大。桃米村是一對媒體的夫婦以青蛙作為文化符號,營造生態村,打造休閑觀光農業,整個村子就是“青蛙共和國”。在臺灣,只要一提桃米村,人們就知道那里可以看青蛙,可以感受有溫情的鄉村生活。
模仿桃米村的模式,2009年10月,陳統奎以蜜蜂為文化符號,對他的老家——海口市秀英區永興鎮博學村進行塑造。博學村本來就是一個養蜂專業村,位于海口市火山口附近,獨特的火山巖特色自然風光得不到挖掘,經濟條件相對比較落后。陳統奎希望通過培養農民,打造知識型農民,依托博學村的火山巖自然風光,將博學村養蜂的傳統產業轉型為以蜜蜂為主題的鄉村生活創意產業,也就是他對博學生態村的構想——“蜜蜂共和國”。桃米村和博學村還于2010年6月結成“姊妹村”。
在博學村的管理模式上,陳統奎采用發展理事會的方式。經過近3年的打造,博學生態村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修建了海南省第一條山地自行車賽道,修了文化室(牌匾由姚明題寫),開了農家樂——花梨之家,建了民宿(家庭旅館)。在農業經營方面,收購村民自產的蜂蜜賣到北京、上海。村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村里的環境也得到了改善。
陳統奎在博學生態村所做的事情,就是他所說的“社區營造”。這個概念來自臺灣,在維基百科上的釋義是“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圍內的居民,持續以集體的行動來處理其共同面對社區的生活議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創造共同的生活福祉,居民之間以及居民與社區環境之間建立起緊密的社會聯系”這一過程。
清華大學信義—社區營造研究中心主任羅家德教授告訴陳統奎,在臺灣社區營造有3種模式,一種是“政府幫扶型”,此種鮮有成功案例;一種是“NGO幫扶型”;一種是“返鄉精英型”,這種模式的成功率最高。
希望:更多知識青年反哺家鄉
陳統奎認為自己稱不上是精英,把自己稱為“返鄉知識青年代表”。而且返鄉知識青年也分兩種類型,一種是真正返鄉全職投入故鄉建設,一種是以其他職業為主業,將自己的智慧、人脈投入故鄉建設。陳統奎屬于后者,他坦言:“全職投入故鄉建設難度很大,需要強大的后盾,我們并不鼓勵莽撞地全職投入。”陳統奎的弟弟陳統夸屬于前者,但他也不是一畢業就返鄉,而是有針對性地先到北京、蘇州等地的餐飲企業打工,了解其經營模式,而后在哥哥的支持下,回到博學生態村建起農家樂——“花梨之家”。
參加此次海南返鄉大學生論壇的主體主要是當過志愿者、有志于公益事業的海南籍在校大學生,“我們也不要求這些大學生馬上返鄉建設,舉辦此次論壇,就是為了給他們提供一個交流、認識的平臺,為以后深入合作獻智家鄉建設、反哺家鄉打下基礎。”陳統奎說道。
首屆海南返鄉大學生論壇由共青團海南省委主辦,設有嘉賓專場演講、公益路上心得分享、內地返鄉案例分享匯、主題峰會等環節,計劃今后每年舉辦一次。
海南返鄉大學生論壇三位發起人人物名片:
陳統奎:海南海口人,《南風窗》雜志社時政記者,畢業于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致力于推動海南島社區營造。
胡詩澤:胡詩澤,海南定安人,2006畢業于燕山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現就職于上海外企溫州Office主管。海南返鄉大學生志愿服務隊創始人兼第一任隊長,致力于營造返鄉大學生社會資本。
吳國江:海南萬寧人,1998年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會計系,中國注冊會計師﹑中國注冊稅務師,畢業后在深圳從事審計工作八年,2007年被作為專業人才引進香港工作至今。是海南省萬寧市和樂鎮西坡小學校董會創始人,出任校董會秘書長,熱衷于探索農村教育公益事業新模式。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