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海歸”月薪不足5000元
一份報告給出建議:不妨放下身段,抓住身邊機會
早些年,擁有海外“鍍金”經歷的留學生群體在國內就業市場曾受熱捧,記者了解到,隨著“海歸”人員增加,人們對“海歸”經歷的認識漸趨理性,在國內就業市場上,“海歸”的就業優勢已經大大降低,風光不再。據國內留學(微博) 教育機構啟德教育機構發布的《2011年“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去年一年,43%的“海歸”薪金在3000元~5000元之間,超過7成的“海歸”月薪不足萬元。
吳安超去年留學歸來,如今月平均工資3000元出頭,與2011年浙江省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的35731元大致相當。他告訴記者:“行情就是這樣的。”
吳安超就讀的是全歐排名前50的名校,畢業之后,他在上海求職的一個多月中發現,像他這樣留學回來的“一抓一大把”。在上海應聘未果后,他回到了浙江老家的一家民企工作。
他告訴記者,如果僅從收入方面考慮,他目前的收入不如當年國內畢業的同學。他大學宿舍的4位同學中有兩位考上了公務員(微博),另外一位在江蘇省的一家外貿公司上班,目前月均收入都比他高。吳安超無奈地說,兩年30多萬元的花費,如果按照目前的工資水平需要十年才能收回成本。
相比吳安超,姜嫣的狀況更差,這位從俄羅斯留學歸來的女“海歸”回國半年多了仍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被稱為“海待”。
教育部的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11年底,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224.51萬人。2007年開始,“海歸”數量高速增長,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43%,2011年,超過18萬的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就業。
近日發布的《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稱,國內用人單位更加注重“海歸”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工作經驗,更理性、有選擇性地引進海外人才,看中的是正當其用,而不是“海歸”這個光環,這是目前“海歸”就業難的主要原因。而隨著留學人員大眾化、低齡化日益明顯的趨勢,“海歸”群體個體能力也參差不齊。
“在法國呆了兩年多發現,提升的空間并沒有當初想象的那么大。”曾在法國留學的宋榮昕對記者坦言,僅就法語而言,她目前連流暢的交流都存在障礙。“國外中國留學生扎堆居住,只圖一紙文憑而不求上進的人并不少見。”
對此,《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建議,對國內就業形勢不太熟悉的“海歸”要敢于尋求幫助;在對薪水和崗位的期望值與現實之間有落差的時候,不妨暫時放下身段,先抓住身邊的機會。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