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王圣翔(左二)在自己舉辦的派對上與中外朋友合影。
人才回歸 人脈不廣成難題
“雖然在國外時仍和國內保持聯系,但回國后還是面臨著人脈網不夠廣的問題。”廣西中緣五象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黃詩予說。剛回國時,黃詩予信心十足地帶領公司參加項目競標,卻碰了壁。“實力自然最重要,但擁有較廣的人脈,讓更多人知道你的實力也很關鍵。”
王圣翔談到回國工作的經歷時也有類似的感慨。留俄歸來的他目前在甘肅蘭州的一家媒體做企劃總監。因職位和營銷掛鉤,王圣翔回國不久就要和眾多客戶打交道,這讓“認識人不多”的他或多或少遇到了一些麻煩。
“人脈不發達是海歸創業時遇到的普遍問題。”廣州留學人員聯誼會秘書長黃偉霖分析道,海歸的人際網絡多散布海外,不甚了解國內情況,經常在人際交往中遭遇難題。“特別是有些海歸不注重保留國內的社交網絡,又沒有充分利用一些交流平臺,這個問題在他們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黃偉霖說。
多方努力 傳統渠道更暢通
其實,海歸拓展人脈的渠道并不少,同學會是其中較為傳統的形式之一。黃詩予就通過參加歐美同學會“找到了組織”。她說:“歐美同學會經常舉辦一些聚會和社會活動,也有不少招商引資的活動,為海歸提供了一個溝通、分享的平臺。”除此之外,各地政府部門和留學生組織也為海歸牽線搭橋。
“每年在廣州都會舉行‘留交會’,大連也有‘海創周’,這些吸引海外人才回國服務的活動,也為海歸提供了拓展人脈的機會。地方政府也都設有留學人員服務中心等機構,幫助海歸解決各方面的問題。”黃偉霖表示,“我們還設立創業基地,為歸國人才提供便捷服務,減少他們人際上的不適應。”黃偉霖說,一些地方聯誼組織從民間組織轉為國家鼓勵、支持的群眾團體,更推動了這些活動的有效開展。
公益、派對 主動尋找新思路
除了參與傳統的聯誼活動,海歸也創新形式,主動地打開人際網絡。
黃詩予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不論是扶貧還是助學,她都親力親為。“國外義工文化盛行。回國后,我繼續參加公益活動。因為參與的初衷是回報社會,不帶功利心,這樣更能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
“80后”海歸王圣翔則在自己經營的會所內舉辦各種小型聚會,為海歸和留學生提供交流平臺。“我們舉辦過魔術表演、品酒會,最近還要邀請樂隊進行民謠演唱。這些創新的形式,聚攏了不少年輕的海歸和留學生。”
此外,網絡也是拓展人脈的有效工具。“回國后,不妨加入當地留學生聯盟的QQ群,通過微博與其他留學生互動。”王圣翔認為,只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積累人脈,海歸一定能克服人際上的難題。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