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辯:異地高考,北上廣應設“門檻”?
正方:設“門檻”可有效防止高考移民
侯正方(教育學博士):實行異地高考,最大的反對聲音就是“會導致大規模移民潮,給北京、上海、廣州等教育發達城市的管理、保障帶來巨大壓力”。我想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設立異地高考“準入門檻”。不同的地區、城市,根據不同的生源、教育需求和教育資源狀況,設置不同的要求,比如你在當地工作多少年,孩子在當地接受了多長時間的教育等。各地的“門檻”可以不同,北京、上海可以高一些,以遏制高考移民潮。這需要地方政府好好調研,拿出一個合理的尺度。
反方:設“門檻”違背了對教育公平的原始訴求
呂琳(海淀區河北籍學生家長):異地高考,本來就是推進教育公平的一項有效措施。如果再在上面設立一道“門檻”,豈不是違背了這種公平性,這樣的異地高考還有什么意思?
現有的高考制度是同我國的戶籍管理制度相掛鉤的,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原來制定的戶籍制度已經不再適應現代城市人口流動的需要。因此在實行異地高考等高考制度改革的同時,應該逐步改革這種戶籍管理制度,推動社會管理的進一步發展。
而此時如果再在異地高考的政策上加上“有限準入”的“門檻”,那跟原來的“引進高層次人才,其子女戶籍可同時遷入并能參加高考”等已有政策有何區別?教育公平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專家觀點
異地高考應由國家制定辦法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育部剛發布的規劃,基本“坐實”了國務院通過的只是對異地高考的原則性意見。這樣一來,教育部的責任,就從研究制訂異地高考方案,變為了推動各地研究制訂異地高考方案,解決異地高考問題的皮球,就這樣從中央踢向了地方。
一直以來,我認為解決異地高考,應該由國家層面出具體的方案,而不是只出原則性的意見。地方在制訂異地高考方案時,定然會考慮到原住民的利益因素,如果當地的招生計劃不變,考慮到本地戶籍人口的高考利益,地方政府設置的異地高考“門檻”肯定會相當高,異地高考問題難以得到根本解決。
解決異地高考的思路,無非有二:一是從戶籍入手,放寬高考報名條件限制;二是結合高考改革,通過自主招生解決異地高考。這兩種思路,都適宜由國家層面出臺具體的方案。
葛劍雄(教育專家,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高教已非義務教育,國家應保證公民有求學權利,但無法保證都能入學。高教投入部分出自中央政府,應面向全國公正分配;部分投入出于地方政府,主要用于本地公民,也應適度、逐步向外地公民開放。故對異地高考應有一定條件,并逐步實施,兼顧雙方。
高教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全國自由報考、各高校在全國范圍自主招生,但在各地差異極大、教育經費仍嚴重不足的現實下,只能經過長期努力才有可能實現。如各校都按分數或自定指標錄取,老少邊窮地區的學生還能照顧嗎?如全面放開異地高考,又有多少家庭有條件提前送孩子去發達的異地讀高中?
眾說紛紜
不如讓考生覺得在哪考都一樣
黃瓜白菜:就算把全國所有省份的學生數量平均成一樣,北大還是北京的大學,浙大還是浙江的大學,南大還是南京的大學……異地高考雖然平衡了各地考生,但是也會促發本地人排外、城市人口超負荷、交通擁堵、房價高漲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與其想盡辦法異地高考,不如想盡辦法讓考生覺得在哪考都一樣?。?/p>
麥兜媽-:我們的基本立場是:當地接納了我們作為這個城市的勞動力和納稅人,卻把我們的孩子拒之門外,這不公平也不人道,為所有納稅人提供不分戶籍不分貧富不分地位的公平的教育機會,是當地政府的義務。
ALEX_辛:如果說長期的教學環境相同,那么學生們應當享受同一個地域的高考錄取政策。大學不是地方的大學,是國家的大學。但是異地高考涉及到的社會因素太多,應該穩妥的,循序漸進的進行改革。個人覺得如果從小學開始,就一直在上海學習的孩子,應該允許參加當地高考和錄取。
天魔翔伏:開放異地高考,將導致幾個后果:1、京津滬廣的教育資源將被一搶而空,外地官員和富商子女將洶涌而來。2、高考移民潮瞬間爆發。3、貧苦農民的孩子將永遠喪失“高考改變命運”的機會。
初中肄業:目前,堅冰沒有打破,靴子尚未落地,民眾還需繼續努力。地方的突圍嘗試固然值得期待,還需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要知道,那些對政策望眼欲穿的外來務工人員,都在與時間進行著事關子女命運的賽跑。反對所謂積分制歧視,呼吁教育公平,支持異地高考!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