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經濟與法》報道了一家全國性的課外輔導機構京翰一對一涉嫌虛假宣傳遭到學生家長投訴的情況,節目播出后,引起了媒體民眾尤其是家長的強烈關注,不少網友在網上曬出了家里孩子一年的補習費用,面對年年看漲,動輒上萬的補習費用以及補習機構虛假宣傳忽悠家長掏錢的營銷手法網友們也表示了極大的不滿。
網友反應激烈
網友紛紛對節目內容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網友倚劍西風說:央視曝光京翰一對一。教育產業化的結果和惡果,都能怪家長嗎,為什么不取締那些培訓機構,讓孩子能快樂地享受校外的時間等等。搜狐教育針對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公布了這樣一組數據,有25%的學生曾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學生在課后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天津有27.7%的中小學生存在厭學問題。一位網名“相宜”的家長稱:“從進入六年級前的暑假算起,到小升初結束花了近一萬。中小學生8成睡眠不足,平均睡眠7小時37分。五年級學生體重不足40公斤,書包卻重6公斤。
面對節目曝光的內容和網友們的激烈反應,今天上午,京翰教育在自己的網站發表了一則聲明進行了道歉。京翰在道歉聲明說,對于報道內容,京翰教育總部高度重視。京翰首先對消費者表示誠摯的歉意。同時,也真誠感謝央視等各界媒體對京翰教育的關注和監督,這會鞭策我們更加謹思慎行。
針對節目中揭示的問題,京翰表示,將對相關校區全面開展自查,深刻反思、認真整改。具體措施如下:第一,對報道涉及的相關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校區全面整頓,認真反思;第二,開展自查及教育工作,要求全體教職員工深入學習相關政策法規,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嚴格遵守國家規定的政策;第三,全力配合媒體與政府相關部門,進行進一步的整改。京翰在聲明中做出承諾,要嚴格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在人員招聘,培訓的過程中,嚴格執行總部規定,恪守教書育人的職業規范,誠信經營,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服務。
京翰教育表示,將以節目曝光的內容為戒,深化管理,切實保證標準化的運營規范在各個校區得以嚴格執行,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以實際行為維護消費者利益。此事之后,京翰教育將在發展的同時,切實落實自身管理,規范經營環節。
京翰并非特例
其實,像京翰這樣受到學生家長質疑的輔導培訓機構并非一家。在全國各地,針對中小學課外輔導的投訴都呈上升趨勢,據武漢市工商局合同處統計,今年僅一季度,他們受理各類培優投訴就達517件,同比上升4%。武漢市工商局向記者透露,為了宣傳夸大效果,有的培訓機構號稱世界上十大教育品牌,有的是通過網絡評選的最佳培訓機構,有的是承諾名師主講,但其實這種榮譽一般是很難考證的。武漢市工商局經過對大量投訴案件的整理和統計和分析后發現,在這些投訴案件中,夸大效果,忽悠簽訂合同,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而擅自調換培訓老師,試講時是名師,上課換成大學新生,也是投訴的一個重點。
課外輔導二十年內蓬勃興起
針對課外輔導市場的投訴越來越多從一個側面反應了這個市場的繁榮。這個市場究竟有多大呢?以北京為例,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院的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已經成為中小學學生參加課外補習班比率最高的地區,占到了學生總數的80%以上,而北京市約有200萬中小學生,那么中小學培訓市場規模至少在160萬人,與此相對應,目前北京針對中小學的各類補習機構已經達到了10000多家。順著北京市科學院南路南行,會看到很多課外輔機構,還有潛伏在居民樓里的“小作坊”——短短500米的小街上,光掛牌子的家教機構就有20多個。但是,在二十年前,我國的培訓市場卻是另一番光景。
1985年,國家頒布《義務教育法》,規定教育的非營利性質,不允許民間創辦培訓機構。當時,所謂課外輔導班、補課班,無論校內校外,只要收費,就處于灰色地帶。2000年,教育部發出《關于在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要求學校不得占用節假日、雙休日和寒暑假組織學生上課,更不得收費上課、有償補課。從此開始,中小學生課外輔導市場逐漸從學校自辦、老師自辦向民辦培訓機構轉移。2003年,國家出臺《民辦教育促進法》,正式部分承認了民辦教育的營利性質。
回顧如今美股上市的11家中國教育公司,除了新東方,幾乎全都是1999-2003年間創立的。商業的閘門一開,再加上升學壓力,學生和家長則迅速被裹挾其中,難以自拔。一邊是龐大的補課需求,一邊是商業化的輔導機構。為了謀求利益的最大化,商家自然各出奇招。在行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如果相關的監管跟不上,就難免出現各種坑害消費者的情況。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馬雷軍教授告訴記者,在我們國家教育法里面,曾經明確規定教育機構,不得以盈利為目的,后來制定的民辦教育促進法中,又把此說法修正為民辦教育機構在教育成本和發展基金之外可以收取合理的回報,但是這個合理的回報怎么鑒定,怎么樣在實際的行政執法和行政監督當中落實成為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那么,目前針對培訓輔導類投訴案件的不斷發生,作為家長和消費者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權益呢?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提醒家長和學生要注意兩點:第一,如果是家長或者學生要選擇培訓班,首先要審查它的資質,對它辦班的實力要有所了解,對它的歷史過去有所了解,第二要簽訂培訓好合同如果達不到它承擔怎樣的違約責任。
各地正積極制定管理對策
通過調查記者發現,一些課外輔導培訓機構唯利是圖的虛假銷售手法,變本加厲的商業化操作,已經嚴重背離和破壞教育的幾個核心價值。他們利用中國優質公共教育資源稀缺和分布不均的特點,利用家長們怕“孩子輸在起跑線”的無奈從眾心理,用機械重復的標準答案練習,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成為扼殺孩子們創造力的幫兇,假教育之名,行暴利之實的學生課外輔導市場不僅會讓學生的學習負擔越來越重,家長的經濟負擔越來越重,從長遠看,孩子們創造力的喪失還會讓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國策喪失本源。從這個意義上說,規范整治中小學生課外輔導巿場已經到了必須要做的關口。
為了減少此類案件的發生,一些地方也都在積極想著對策。武漢市工商局將所有培訓機構的合同和廣告,都收回來一一進行比對,然后,請專家將合同中的霸王條款一一列出,并通過媒體進行曝光。2011年底,武漢市工商局推出了《教育培訓服務合同示范文本》,并推廣使用。2012年7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工商局、消協專門發布了課外教育培訓機構服務類消費警示,提醒家長不要輕信廣告承諾,簽約保分是噱頭。
課外輔導市場亂象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09/05/dfbf15de81ac6911f70856053ad9e1fb.jpg)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09/05/93a6cd01df3bef1129d373dc7c936fa9.jpg)
近日,央視再次曝光北京市奧數與小升初掛鉤的現象。隨即,北京市教委立刻叫停奧數培訓。然而,這樣的曝光、整頓幾乎年年上演,只是,這一次,會是真的終結奧數嗎?
◎教育部門發校內"禁補令"家長剛需催熱托輔機構
在城市的住宅小區、菜市場、中小學附近,人們常常能見到這樣一些廣告:午托、晚托、中小學語數英同步輔導、快速作文……在剛剛過去的暑假,這些機構借著商機"狠狠"地打了一場招生廣告戰。
但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這些培訓內容多樣、價格收費低廉的托輔培訓機構大都沒有經過相關部門審批,無論是教師資質還是辦學場地等條件大都不符合要求,屬于地道的"山寨貨"。可就是這樣的機構,卻大受家長歡迎,近幾年還出現越來越興盛的勢頭,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正規托輔班的孩子太多,而且一般距離學校有點遠。"歐陽弢告訴《法制日報》記者,自己也曾找過設在小區里的所謂"托輔班",離家和學校倒是很近,但大多是"黑托管",無證無照,衛生條件也不怎么樣,地方小,安全也沒什么保證。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