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僑報》報道,舊金山中國城如今市面繁榮的景象不比當年,不是簡單的因為新移民減少造成的,中國城的人口這些年來并沒有實質性減少,甚至更多。問題是絕大多數有消費能力的人都離開中國城,居住到舊金山別的社區,甚至舊金山以外的灣區城市,譬如東灣、南灣、中半島等。
舊金山市府取消對中國城居民的種種限制后,不少中國城居民搬到舊金山的其它社區如日落區、列治文區、肖化區、訪谷區、灣景區等地居住。這些居民搬出后,空置的房子很快又被其他低收入家庭填補。
早年的散仔房住得都是精壯的漢子,除一些人掙了一筆錢后衣錦還鄉外,其他的漢子生活、消費在中國城,后來更被限制在中國城工作。如今這些散仔房已成了散房。所謂散房就是寬6到8英尺,長10到12英尺的單間,這些散房目前的租客一部分是低收入家庭,更多的是沒有收入、大多數靠政府福利生活的老人。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的問題,在中國城也十分突出。無論是走在大街還是小巷,無論在花園角公園還是其它休閑場所,老人的身影無處不在。除了散房老人外,中國城一些社區組織在政府和民間的協助下,興建了一些專門供老人居住的樓宇,俗稱“老人屋”,包括美鄰園、邵逸夫老人康樂中心、灣畔大廈、國際酒店等。
雖然很多新移民個人或家庭選擇居住在中國城以外,但仍有一部分新移民首選中國城,因為他們還沒有什么收入,或者只有很微薄的收入,同時因為中國城房租較舊金山其他社區要便宜一些,當然,家居空間也比其它社區的小些。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孩子還小,正在上小學或者上中學,有的甚至剛剛來到這個世上。
等到這些孩子們長大了,入讀大學后,他們就搬離了中國城,或者住在學生宿舍內,或者和幾個同學在校外分租一間公寓等。大學畢業后,無論是工作還是繼續深造,他們都不會再返回中國城居住,有的甚至搬去另一個城市或另一個州。這些年輕一代,特別是高科技新貴是最有消費能力也舍得消費的群體之一,但他們的絕大多數消費都在中國城以外。
由于很多在中國城工作的華裔人士居住在舊金山的其它社區,他們在中國城掙錢,卻把大部分消費,包括房租、水電、交通、娛樂花在中國城外。中國城就整體而言,付出多、收入少,人數多、消費少,經濟活力自然旺盛不起來,經濟繁榮只能停留在口邊而已。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