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業關系到每一個孩子的前途命運,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生活的期許,承載著民族的未來。從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育,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這十年,是中國教育從“大”到“強”艱難轉型的十年,也是理念、制度、投入等諸多方面的破冰的十年。金秋回眸,收獲的不僅僅有果實,更重要的是走向成熟的渾厚與深沉。十年砥礪,一條具有中國氣派的教育之路在我們腳下延伸。
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
十年前,提起大學,人們首先想到的詞是“象牙塔”,那時,大學是多數人遙不可及的夢,人們關心的是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學。十年后的今天,大學已成為大多數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人們更關心的是孩子考上了哪一所大學。
從1998年到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由1022所增加到2263所,增長比例超過120%。地方高校本專科在校學生數由225.8萬增加到1850.5萬。短短十年間,高等教育完成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轉型。這一變化,西方國家一般要用20年-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象牙塔”華麗轉身,通往“象牙塔”的路也不再只有高考(微博)這一座獨木橋。
從2003年起,教育部開始試點自主招生,目前已有近80所高校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相對于高考注重知識點的考查,自主招生擴大了學校的能動性,每一所大學根據自己的校園文化和要求,自主命題選拔學生,去關注和發掘學生的特點。
同時,高考改革也在不斷深入,在考查知識的同時,綜合測試能力的比重不斷增加。“一考定終身”漸成過去。出國讀大學、選讀國內國際名校合作辦學的項目……越來越多的選擇擺在學生面前,他們不再處于被挑選的境地,而是開始根據自己的需求,有選擇地發展自己的特長和興趣。
在“踏入大學之門”這一中樞的驅動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質量改革的車輪也被推動起來。盡管車輪的轉動仍然沉重而艱澀,盡管高考改革、自主招生、出國留學(微博) 等諸多方面的細節還沒有盡如人意,但是,車輪畢竟開始轉動。
上大學不再是身份象征,不再是工作的“保證票”,它成為青少年通往幸福人生之路上的加油站,成為青春時代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們開始關注如何享受大學生活,如何享受優質的大學教育。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十年間,中國在教育公平、教育質量上不斷邁出新的步伐。
2003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舉行,決定實施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調整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由農民部分承擔轉為由政府全部承擔,加大投入改善中西部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2011年底,西藏、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省區特別困難的42個縣“兩基”驗收通過,以此為標志,全面實現“兩基”目標。
“兩基”攻堅戰,成就了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跡,從文盲大國到教育大國的奇跡,也是窮國辦大教育的奇跡。但是,前進的步伐沒有停下,實現了“有學上”,還要讓孩子們“上好學”。
2005年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區域內均衡發展。2011年教育部與大部分省區市簽署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制訂“時間表”和“路線圖”。
從2008年秋季學期起,全面實現義務教育免費。與此同時,從小學到大學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建立并完善。
2012年8月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明確規定各地必須在今年年底前出臺“異地高考”相關方案。
…………
教育改革常常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每一步都艱難異常,但是,每一步都踏踏實實邁出了。...全文 >
(新華網)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