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學因材施教拓寬成才路
學生在校期間有五次轉專業機會
渤海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09級學生馬驍曾因癡迷游戲而逃課,但自從參加學院組織的游戲開發研究小組后,他就像變了個人。現在,他是學院學生科技小組組長,在老師引導下,他研究開發的游戲項目多次獲學生科技作品大獎。如今在渤海大學,像馬驍這樣因為學校實施多元化人才培養方案而受益的學生不在少數。
“分流培養、兼顧創業、分類設計、注重差異”,這是渤海大學近年來致力探索的本科生人才培養模式。該校校長楊延東秉持的教育理念是,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注重特色,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強能力、學有專長的人才。
為此,渤海大學細化了本科生分流培養模式,建立研究型和適用型兩個基礎性的學習和培養平臺。研究型平臺主要通過強化專業教育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適用型平臺主要是通過技能教育和強化實習實踐教學培養應用型人才。通過建立“動態平臺制”,為學生提供多次選擇的機會,通過不斷分流、整合,進而完成培養任務。
為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渤海大學給學生提供五次申請轉專業的機會。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選擇學習、研究方向,確立自己的職業目標。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跨學科跨專業選修課程,達到一定學分之后,獲得輔修第二專業的證明。
學生一入學,就可以自主選擇研究型培養模式或適用型培養模式。在其后的發展過程中,兩個類型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或者調劑。無論選擇哪種模式,學生都要學習相對固定的專業核心課和專業基礎課。在確定兩類基礎課和核心課之后,選擇研究型模式的學生可以根據本專業考研(微博)需求或者考研必須涉及的內容,再確定3到5門專業課,并且和外語、政治或者高數等課程組成新的選修課平臺,供考研學生選修。選擇適用型模式的學生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進入開放選修課平臺,其中的課程模塊突出職業化特色。這個時期,跨學科跨專業選修課程已經開始,學生的選擇十分自由。
渤海大學把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通識教育階段,重點在人文素養教育和專業興趣教育,為學生后來的學習打下寬厚的基礎。這一階段,除了研究型平臺的學生外,各專業之間的差別并不十分明顯。第二階段為專業教育階段,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專業意識和專業能力,為下一步延伸發展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第三階段為開放教育(適用)階段。所有的學生都將進入選修課方向平臺,有能力的同學通過跨學科跨專業輔修第二專業獲得相關證書或者重新調整知識或專業結構,為就業打下基礎。第四階段為專業實踐階段,在這一階段,適用型的學生既可憑所選專業進入到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也可以憑第二輔修專業進行專業實習或畢業實習。
為實現個性化培養目的,渤海大學對考試考核方式進行改革,采取教考分離的辦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該校確定12個課程采取多課聯考、案例考核、實踐考核等靈活多樣的考試、考核辦法。對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改用項目驅動的考核模式代替傳統的筆試答題模式。在一些專業,學生還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考核方式,用自己完成的實際項目、大賽獎勵、學術論文、專業認證等成果代替相關課程的考核。
(中國教育報)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