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體驗大學開學典禮
20多年來,學生會會長與學校領導一同進場、入座,是港大開學典禮的一個傳統。
典禮講話中,不同嘉賓直截了當地相互批評;學生會主席嚴肅批評學校的工作失誤。
禮堂里的四塊大屏幕上,有手語同步傳譯講話內容。
作為香港大學的大一新生,來自四川的陳曉冰一直期盼著一場“好玩的”開學典禮。
在網上流傳甚廣的一個視頻里,她早就感受到這個儀式的歡樂氣氛:一個教授笑著說,大學生活最重要的是“好玩”;另一個學校領導甚至鼓勵同學們四處游歷,“有必要的話就逃逃課”。
不過,9月12日這天早上,當真的置身于港大古老的穹頂禮堂時,陳曉冰很快發現,開學典禮給她帶來的遠不止這些。
儀式剛開始,她就吃了一驚。伴隨著管弦樂團的演奏,全體新生起立迎接入場的學校領導和嘉賓。她驚訝地發現,肩并肩走在隊列最前面的兩個人,一位是中年校友,另一個則是與自己年齡相仿,學生模樣的年輕人。
“那不是學生會會長嗎?他怎么在這里?”陳曉冰差點喊出聲來。
幾天前,在一個迎新活動上,她剛見過這個身形瘦削、戴眼鏡的男生,聽他講述學生會的“權力與地位”。而此刻,這名學生正與20多位學校領導一同入場,最后更與校長一起入座主席臺上第一排的位置,面朝臺下近千名新生。
陳曉冰忍不住向身邊的同學使了個眼色,表達自己的吃驚。
接下來持續一小時的儀式中,更多觸動她的場景不斷發生。這個19歲女孩開始意識到,這是學校給自己的第一個課堂。在這場每年一次的“例行儀式”背后,是香港大學,甚至香港社會試圖向大學新生傳遞的一些獨特理念。
這樣的安排非常直觀地體現了“學生與校方平起平坐”
按照港大的設計,被錄取的內地新生將先在內地頂尖學府學習一年。一年前,在北京一所名牌大學接受委托培養時,該校的開學典禮留給陳曉冰的印象是:主席臺上清一色全是西裝革履的“領導”,唯一能夠短暫上臺的學生,是新生發言代表;整個儀式下來,沒人提起“學生會”。
而眼前,港大學生會的會長與校長坐在了同一排的座位上。校長身穿博士袍,頭戴四方帽,坐在正中間。身披港大傳統綠袍的會長則坐在左邊第一個座位上,緊挨著他的,是理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等學校領導。
負責籌劃這次開學典禮的香港大學資深學生咨詢主任楊愛蓮介紹說,學生會會長與學校領導一同進場、入座早已是港大開學典禮的一個傳統,“過去20多年來一直如此”。
不過,那一刻,坐在臺下的很多內地新生都感到“十分驚詫”。
典禮剛開始的時候,因為從沒見過學生會主席,來自東北的大一新生馬璐一直在猜測“和校長一起走的年輕人到底是誰”。根據以往的經驗,她說,那個人或者是個年輕教授,或者“只是個引路的”。
最后,還是主持人的介紹詞,給出了“學生會會長”那個讓她吃驚的答案。
對于很多內地學生而言,香港大學的學生會并不陌生。從被學校錄取的那天起,許多人就開始感受到學生會的“無處不在”。其中最直接的感受是:他們的學校郵箱一直被來自學生會的郵件“轟炸”。郵件幾乎每天一封,有時候是對香港的社會時事、歷史事件發表聲明,有時候則是抗議學校的校車線路不夠,或者“過于擁擠”。
“管得特寬。”這是馬璐對學生會的最初印象。
更為細心的陳曉冰則有不同的看法。來到港大之初她就發現,港大的學生會是一個在香港警務處正式注冊的獨立法人。在學生會組織的迎新活動上,會長特意向新生們強調說,學生會與校方“地位平等”,“不需要受學校束縛”;當校方管理出現問題時,學生會有權力“組織同學投票”,表決是否“罷免”或“彈劾”相關的學校領導。
在坐落于半山的香港大學校園里,學生會擁有一幢獨立的辦公大樓,甚至負責一個文具超市的運營。而對其舉辦的某些活動,校方還會免費提供場地,以表支持。
對陳曉冰而言,這一切都是全新的理念。在內地的大學念書一年,她幾乎沒跟學生會有什么聯系,更沒見過學生會主席。
而現在,在開學典禮上,她激動地發現,這一理念得到了最具體的體現。一位來自廣州的學生評價說,這樣的安排非常直觀地體現了“學生與校方平起平坐”。
原來開會不一定要一團和氣
整場開學典禮,校長、學生事務長和杰出校友都發表了演講,而讓陳曉冰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即興講話”。
“今天我沒帶講稿來。”剛走近講臺,一臉笑容,個子不高的溫頌安就這樣說。作為港大畢業生議會總書記,他一開始就興奮地分享自己對大學生活的看法。可講到一半,他突然想起自己還沒介紹什么是“評議會”。他立刻隨性地插入一段:“噢,我必須跟大家介紹,我們畢業生議會是……”
和臺下很多同學一樣,陳曉冰被這種“想到哪就說哪”的講話風格逗樂了。
不過,隨后發表演講的女校友梁高美懿顯然不喜歡這種風格。她是恒生銀行前首席執行官。“我是有講稿的,我覺得演講還是應該有更清晰的結構。”穿一身鵝黃色套裝的她一臉嚴肅地說。
臺下一陣騷動。主席臺上,“被批評的”溫頌安卻還是那樣一臉笑容。
“原來開會也不一定要一團和氣嘛。”陳曉冰突然意識到。她想起一年前自己參加的那一場開學典禮:雖然許多嘉賓的發言都“風趣幽默”,可總體上大家都很和諧,總不忘“謝謝這個,謝謝那個”。
而眼前,這場開學典禮卻不那么“和諧”。嚴肅的女校友演講完畢后,學生會會長陳冠康又走上臺,進行了一場更加“震撼”的發言。
“質疑”兩個字始終貫穿在這名學生的講話里。一開始,他鼓勵臺下的新生們要保持“批判性思維”,要“勇于質疑,勇于反抗”。隨后,他又提到近期港大兩幢新宿舍工期延誤,導致400多名新生不能按時入住宿舍的事件,直接表達了學生會對校方的質疑與批評。
在港大生活了不到一個月,陳曉冰和馬璐已經開始習慣學生會“事事質疑”的作風。今年8月23日,港大電腦中心的打印費突然漲價。學生會隨后馬上約見校方,質疑校方沒有考慮同學的承受能力,“沒有任何形式的咨詢,突然把價格提高數倍”。
不久前,港大提出計算學生分數的全新方法。學生會又針對新方法是否科學提出許多具體的問題,“幫助校方細化計算方案”。
不過,將這種質疑的作風帶到開學典禮之中,馬璐還是感到“意料之外”。她原本覺得,這是場歡迎新生的儀式,“學生會可能會忽略跟學校有沖突的地方”。
但臺上的學生會主席顯然并不希望這樣。在質疑校方之后,陳冠康還把批評的矛頭指向香港社會的一些問題,鼓勵同學們“承擔社會責任”。陳曉冰留意到,這時,一個學校領導下意識地“搖了搖頭”。
在陳曉冰看來,這一個開學典禮雖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樣有趣,卻更加讓她“大開眼界”。
“臺上的嘉賓以身作則地告訴我,你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不一定要跟別人一樣。”陳曉冰說。
整個儀式的焦點就在我們學生身上
在嘉賓們輪流發表演講的時候,楊愛蓮忙碌在禮堂內外,很少留意臺上人的講話。在此之前,她沒有看過嘉賓們,包括學生會會長的講稿。
“香港大學是強調自由表達的地方,他們都是成年人,只要表達自己的同時注意禮貌就好了。”過去10多年來一直負責策劃開學典禮的楊愛蓮說。
事實上,這里不僅表達自由,就連是否參加這一場開學典禮,也是新生們的自由。
禮堂空間有限,座位先到先得,學校并不強制學生出席開學典禮。遲來的學生可以到學校安排的另一場地觀看現場轉播。可絕大多數新生還是想親身體驗一番。為了得到更靠前的座位,一些學生甚至相約天一亮就去排隊。
在陳曉冰眼中,這也是“港大特色”,“大家都爭分奪秒”。開學之前,她曾在學校的網絡系統上“搶”心儀的宿舍床位,“30秒就決定生死”。
開學典禮這天,她清晨5點半就從床上爬了起來,換上儀式要求的正裝之后,匆匆趕到禮堂。在禮堂前站著排隊將近3個小時后,她得到了第7排的座位。
在北京的大學參加開學典禮時,陳曉冰沒有經歷這種“競爭”。所有同學一起在宿舍樓下集中,輔導員將大伙“拉去”一個大操場。3000多名學生以學院為單位,一列一列地坐在草坪上。那天天氣陰沉,學校特意給學生發了一次性雨衣。
操場廣闊,陳曉冰坐在后排,主席臺上的領導們對她來說只是“很小很小的人影”。遠方的嘉賓講話的時候,她忍不住與旁邊的同學聊起天兒來。再后來,她覺得實在困得不行。
而現在,坐在港大的禮堂里,陳曉冰卻一直覺得心情“蠻激動”。她所坐的位置并不好,不能直接看清臺上的所有嘉賓,可在她旁邊,安放了一個大投影,現場實時播放臺上的情況。
在可以容納約800人的禮堂里,安放了兩個這樣的投影,屏幕的右下方還插播了手語同傳,方便參加儀式的聾啞同學。馬璐覺得,這個安排“特別貼心”。
不過,讓所有新生最為興奮的,還是開學典禮中的“著袍儀式”。儀式開始之前,每一個學生的座位上已經擺放了一件港大的傳統服飾綠袍。據說,數十年前,港大學生每次考試時都一定會穿起綠袍。隨著時代變遷,這一習慣漸漸丟失,如今,這種傳統在開學典禮上得以延續。
“在正式的場合和儀式,我們的本科生應該披上這一件綠色的學術禮服,這是我們學校古老的傳統。現在,你們可以穿上綠袍了。”開學典禮進行到一半,校長走到講臺前,用英語說了這一段話。
從沒參與過這一儀式的新生們愣住了。校長笑了,又改用粵語說:“現在,你們可以穿上綠袍了。”同學們這才明白過來。
臺上的22位領導、嘉賓這時同時起立,注視著全體新生披上綠袍。最后,他們為新生們熱烈鼓掌,祝賀他們“正式成為香港大學的一份子”。
剛剛穿上綠袍的陳曉冰突然覺得很感動。“那一刻,我覺得整個儀式的焦點就在我們學生身上。”她說。(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陳曉冰、馬璐為化名)(記者陳倩兒)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