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從法國回來一段時間了,一直在家呆著,發現回國后所學專業就業面太窄了。”明明應該是個“香餑餑”,結果卻成了“失業青年”,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蔡女士可以說是一夜愁白了頭。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每年都有大量學生帶著父母的期望出國深造,這些學生當初都是選擇一些家長心目中所謂的熱門專業,或者容易移民的專業。可一旦海外求職受阻,這些“優勢”專業反倒成了拖累,不得已從“海龜”淪為了“海帶”。
專業投資失誤“兩頭不著港”
幾年前,陳彬是滬上一所名牌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的一名畢業生。跟許多同學不一樣的是,畢業后,他并不著急找工作,而是耐心地等待國外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我們畢業那年碰上全球金融危機,想進外企或金融行業都不容易,所以就想著干脆出國留學(微博) 吧。”用陳彬的話來說,當初考大學選專業時,絕對是投資失誤了,所以“第二次投胎”,專業一定要選好。
“當初考慮是去澳大利亞留學,從畢業找工作,便于移民的角度出發,選擇了阿德萊德大學的葡萄酒類專業。”但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由于澳大利亞國內失業率上升,不少企業都收緊對華留學生的招工。于是,在求職無門,留學簽證又眼見到期的陳彬只好回國發展。
葡萄酒投資、葡萄酒鑒賞、葡萄酒社交……這些在西方國家或許是熱門行當,但在國內剛起步。“在求職網上,但凡與‘葡萄酒’有關的工作都是銷售、倉庫管理員,這顯然與我的心理價位相去甚遠。”然而,陳彬的尷尬就在于,頂著碩士頭銜,高不成低不就。“我面試的第一家企業是一家五星級酒店,管理崗位,要三年相關行業管理經驗,我做不了;員工崗位,月薪只有4000元,我不愿意干。”
經過這樣幾次面試,陳彬發現,他這個海歸碩士根本就不吃香,眼看著從“海龜”淪為了“海帶”。
與陳彬有著類似“自己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經歷的還有剛從法國留學歸來的Petite。高考(微博)失利的他選擇去法國攻讀藝術品投資專業,在歐洲諸多博物館、二手藝術品市場游歷、學習了四年后,苦于歐洲經濟形勢走衰,Petite也只得“卷鋪蓋回家”。“本想著能進拍賣行,結果卻發現,人家的運作模式跟我所學的專業根本風馬牛不相及。”從年薪15萬,到10萬,再到8萬,在飽受打擊之后,Petite目前只能先在一家咖啡畫廊做一份過渡的工作。
用好“海龜”的語言優勢
如果說,“海龜求職遇冷”很大程度在于個人原因,比如所學專業的過于狹窄,心態上的眼高手低。但另一方面,也在于企業如何用好這些“海龜”,如何開發他們,并將其利潤最大化。對此,不少企業也坦言,一開始往往被一口外語說得巧舌如簧的“海龜”們所震懾,然而在吃過多次虧后,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對“海龜”的錄用采取保守策略。“我現在情愿在國內許多招聘網站上去尋找一些類似58同城網招聘通這樣比較專業的招聘工具,或者干脆外包給獵頭,也不敢太相信送上門來的簡歷。”
相反,在記者的采訪中也發現,反其道而行的企業也不在少數。“我看中的是‘海龜’的外語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卜先生是滬上一家民營制作企業的老總,同樣有著留學背景的他對于“海龜”的態度,大有大包大攬之勢,“不管你學的是什么專業,只要工資談得攏,統一都放到銷售部去,跟老外做生意,語言溝通是相當重要的。另一方面,老外的教育很講究團隊合作,無論是課題、報告都是小組形式,這對于一個銷售團隊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
一位外企服務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Mint表示:“海外留學人才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熟悉國際運作慣例,有創造性思維。同時,在海外商業文明競爭環境影響之下,海歸們的工作效率、意志力、創新力和競爭力也比較強。如果新海歸能把自己放回國內同等水平,把自身價值放在市場上衡量,先把基礎打好,增值會很快。但關鍵在于如何讓這些‘海龜’心甘情愿摘掉頭上那個虛無的‘小光環’,一旦雙腳著地了,什么都OK了。”
Mint告訴記者,每年招聘季公司都會有針對“海龜”的培訓項目,其中跟著“土著”管理層見習就是一個重點項目。“并且公司還有‘海龜沙龍’,在為他們搭建交流平臺的同時,企業也能了解更多的海外咨詢。”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