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辦學,真是蠻幸福的”
上海市深化民辦教育辦學體制改革采訪紀行
新學期開學,一些地方民辦學校的教師卻沒有回到原來的講臺。“民辦學校教師沒有事業編制,將來退休后領取的企業養老金只有相同資歷公辦學校退休教師的一半。”留不住人才成為各個民辦學校校長們最鬧心的事。當然,讓校長們頭疼的還不止這些。現實中,不少歧視性政策仍制約著民辦教育的發展,辦學可謂困難重重。
但在上海,民辦學校的窘況得到了改善,當地推進的“扶持與規范并舉”的發展思路,為民辦學校爭取了與公辦學校同樣的平等地位。用上海市建橋學院董事長周星增的話說:“在這里辦學,真是蠻幸福的。”
政府設專項資金,民辦高校吃上“財政飯”
“民辦教育渴望平等!”多年來,許多民辦教育人一直在呼吁這個問題:民辦學校的貧困生得不到政府資助、教師沒有事業編制、政府項目不往民辦學校投放……與公辦學校相比,民辦學校待遇太差。但也有人認為,民辦學校收取高額學費,就不應再享受政府資金補貼,或者其他支持。
這樣的爭論持續了很多年,民辦學校的相關政策一直沒有落實,只能按照市場軌跡發展:辦學成本連年上漲,學校為了生存只能緊緊盯著那些賺錢的專業,而社會急需、投入較大的專業則無力承擔,生源愈來愈少,與公辦學校的差距也愈來愈大。
“在生源減少的情況下,民辦教育規模不斷萎縮,根本沒有力量與公辦學校競爭,甚至有消失的危險。”中共上海市民辦高校工作委員會書記楊月明前些年曾發出這樣的擔憂。
面對民辦教育發展失序的現狀,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揚認為:“民辦教育豐富了上海的教育生態,滿足了人民群眾對教育多樣化的需求。同時,它也是上海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改革力量。政府不能冷落這個領域,要大力支持并引導其發展。”
重視民辦教育發展,使其與公辦教育公平競爭、互相促進,這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有了這樣的認識,就有了上海市隨后的連續動作2005年,上海市召開第一次民辦教育工作會,設立民辦教育專項資金,每年支持額度為4000萬元。這在全國是“頭一份”。
之后,市財政對民辦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2008年1.3億元,2010年5.47億元,2012年7億元。上海還破天荒地建立起了民辦學校學生、教師同等待遇保障機制,民辦高校學生第一次與公辦高校學生同樣享受國家助學金和上海市獎學金等資助項目;市財政還拿出2000萬元鼓勵民辦學校參照企業年金制度為專職教師繳納年金,這筆錢將在退休后全額返還教師個人,大大縮小了民辦教師與公辦教師退休之后的收入差距。
好政策讓上海的民辦學校又煥發了新的活力!每生每月收費600元,這是上海市一級幼兒園、全國優秀民辦幼兒園、依霖幼兒園的收費標準。“政府每年對我園140萬元的生均補助,還免收我們的房租,這才讓我們有了低收費的底氣。我不再為錢發愁了,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發展特色教育上。”依霖幼兒園園長徐剛說。
扶持與規范并舉,創新管理思路
過去,由于民辦學校產權不清、合理回報界定不明及監管制度尚不完善,各地政府對向民辦教育注資還存戒心,最擔心的就是國有資產流失,擔心國家支持資金變成個人資本。
上海市扶持民辦教育并大力注資的做法也曾一度被人質疑,但“精明”的上海人并沒有被這些質疑嚇倒,而是制定了一套民辦教育分類管理辦法:一是將民辦學校分為不求回報的公益性學校和要求回報的營利性學校兩類,對公益性越強的學校政府的投入也越多,對營利性學校則按照公司模式加以嚴格監管;二是將政府投入資金和學校學費實行專款專戶管理,通過實時監控的技術手段,確保國家和學生的錢花在該花的地方上。
以民辦高校為例,上海將民辦高校分為基本完成資產過戶、大部分完成資產過戶、部分完成資產過戶和資產過戶進展較緩4類,生均撥付經費也是4檔,分別為1200元、1000元、500元和0元。
在好政策的激勵下,杉達學院、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建橋學院、思博職業技術學院等20所民辦高校的數億資產紛紛從投資人公司名下,過戶到學校賬目上。從此,即使是像周星增這樣的董事長也不能隨便挪用學校資金,更不能抵押學校資產。而學校盈余和增值部分必須用于學校發展和辦學條件的改善。
杉達學院是第一所進行資產過戶的民辦高校,院長李進告訴記者:“校董會建校初期就確定了辦學不以營利為目的,像我們這樣的學校歡迎政府的監管,監管到位了,政府的資金也就到位了。”作為資產基本完成過戶學校,杉達學院被列入民辦高校示范創建校,自2005年以來,共獲得7400萬元市財政專項資金。
在拿錢的同時,民辦高校還必須遵守上海市民辦學校財務會計管理制度和政府專項資金、學費收入監管制度,按照《上海市民辦高等學校財務管理辦法(試行)》統一標準編制和提供財務信息,并將相關內容全部錄入市教委專門設立的信息管理平臺。通過這個軟件平臺,相關部門可以對學校財務進行實時監控。
“資金是民辦學校加速發展的保障,更是政府監管的重地。我們通過信息平臺可以追蹤每一筆民辦學校政府資金及學費的流向。一旦發現有人違規操作,我們將立刻追回經費,并對學校進行減少招生名額和資助項目的處罰。”上海市教委民辦教育處副處長何鵬程說。
幾次力度很大的處罰后,那些想打民辦學校資金主意的人知難而退了。精明的上海人在民辦教育管理上走出了一條“扶持與規范并舉”的創新之路,把大家原來的擔心變成了放心與實效。
政府“大設計”,成就民辦教育大發展
近幾年,上海民辦學校的專項資金多了,好老師留住了,好專業發展起來了,好學校越來越多,滬上民辦教育發展實現了再次提速。
黃徐娟是上海西南位育中學的“品牌教師”,同時也是區里的“教壇明星”,作為徐匯區第一批學科基地主持人和上海市“雙名”基地名教師學員,她正帶領著全區優秀教師開展英語學科的攻堅研究。“原來我們最擔心好教師流失。現在教師退休待遇得到了保障,別的學校再想把人才挖走,就難了。”校長張建中說。
諸如“沒有事業編制的民辦教師低人一等”、“誰都想跳槽到體制內過安穩的生活”這類說法,現在顯然不能再得到大家的認同了。上海市模范教師、杉達學院教師游昀之說:“學校發展好了,民辦學校的教師待遇也是有保障的。對教師個人來說,在適合的環境里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比守著事業編制更重要。”
有了好教師,學校內涵式發展是水到渠成的事兒,大批民辦名校在黃浦江畔快速崛起。
思博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皋玉蒂說,現在,他不再為籌資著急了,不再為留不住人才煩心了,而是把力氣都放在了學校建設上。
如今,上海民辦教育人的努力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招生季,當全國的許多民辦學校在為生源發愁的時候,上海民辦學校的招生現場卻異常火爆:依霖幼兒園的“笑文化”和混齡教育在上海頗有名氣,來報名的孩子太多了,園長徐剛忙了很多天,最后還是不得已拒絕了一批非小區生源;西南位育中學穩坐徐匯區中學“頭把交椅”,學校從1個校區36個班,發展為現在的3個校區68個班,仍然不能滿足學生的入學需要;復旦大學上海視覺學院新生報到率為99.2%,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復旦大學……
花小錢、辦大事,政府對民辦教育的投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學校培養出一批批優異的畢業生升入了更高學府、走向了社會,頗受市場歡迎。
“政府投資并不是要將民辦學校引向公辦,而是為了民辦教育得到更大的發展,最終構建有特色、高水平的民辦教育體系。”楊月明說,上海市政府積極、連續的支持激發了民辦教育的活力,民辦教育應該牢牢把握發展機遇,尋求內涵發展的獨特路徑,實現自我質量的提升。
改革者說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揚:扶持與規范并舉促民辦教育發展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辦教育工作。通過2005年、2010年兩次召開全市民辦教育工作會議,我們逐步明晰了“扶持與規范并舉”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總體思路,按照“分類扶持、依法規范”原則,一方面不斷加大對民辦教育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加強民辦教育管理,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十二五”期間,上海將進一步探索分類管理模式、完善公共資助體系,促進民辦教育內涵發展、特色發展、規范發展。
專家說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談松華:制度創新保障民辦校同等地位
民辦教育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政府對民辦教育的規范管理,要以法律規章為依據,更需要制度創新。上海市進行的關于營利性與非營利性民辦教育機構分類管理的制度設計,是帶有指向性的重要制度。在試點中,他們既參照了國際經驗,又研究了中國國情,并對如何實施分類及其相關辦法進行具體而細致的試驗,這樣的探索有著重要的意義。
校長說
上海建橋學院校長江建明:學校發展得益于政府的好政策
近年來,我校得益于上海市教委一系列扶持政策與資助資金,下活了學校發展“三盤棋”:一是下活專業教師隊伍建設一盤棋,學校18名教師入選上海市“教師專業發展工程”、294名教師的科研課題獲政府立項與資助;二是下活實驗實訓基地建設一盤棋,先后建設了10個“民辦教學高地”、3個“本科教育高地”和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至今已有1389名學生在國家職業資格鑒定中獲得高級證書;三是下活內涵建設一盤棋,全校現有50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級和上海市精品課程或重點課程。
(中國教育報)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