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文化產業”一詞在我省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省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海南文化產業統計分析報告顯示,我省文化產業增加值自2006年以來,連續5年實現兩位數的增長,2011年的增加值為71.15億元,占GDP的比重為2.8%,比上年增長55.5%,比前一年的增長率高出35.8個百分點,增長幅度位居全國前列。
相對于統計數據,更加形象直觀的是我省文化產業大項目、園區建設發展的迅猛勢頭。
位于陵水的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位于海口的海南國際創意港,位于澄邁的海南生態軟件園,位于三亞的海南省動漫產業基地,正在形成四大智慧產業集群。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呀諾達熱帶雨林旅游區,檳榔谷原生態黎苗文化旅游區,創造了一個個文化與旅游相融合的特色品牌,正釋放著經濟與社會雙重效益。
省文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稱,“十二五”期間投資我省的文化產業大項目達數十個,總投資預計超過2000億元。作為現代服務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化產業,已經顯現出成為我省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苗頭,“十二五”期末實現產值占GDP的4%、“十三五”期末達到8%的目標可期,兼具多種優勢的海南文化產業前景廣闊。
改革創新,激發產業活力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強調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吹響了號角。而文化體制改革,特別是原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轉企改制,為發展文化產業解開了體制機制上的束縛。
2006年9月,我省啟動文化體制改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宣傳文化系統全力以赴,6年來,改革成果斐然。在今年初召開的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我省獲得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地區稱號,海口市、三亞市也名列其中。
根據中央的要求,目前我省已基本完成階段性改革任務,一系列的改革也激發了我省文化產業的發展活力。
以省新華書店集團為代表的國有文化企業,即是“早改革、早受益”的見證者。幾年前,省新華書店集團緊緊抓住與江蘇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實施跨地區戰略重組的重要機遇,大力整合全省發行資源,積極推進整體轉企改制,成功塑造了新型市場主體。
讓對方擁有51%的股權,這在當年還曾受到一些非議,但作為直接推動者,省文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則頂住壓力推進。改革的成功有力推動了海南國有出版發行產業的發展,海南鳳凰新華出版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資產大幅增長,2011年營業總收入比2007年增長30.04%,員工收入也大幅提高。
省歌舞團原來是事業單位,雖然國家每年投入不少,但由于體制、機制的原因,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缺乏活力和動力,處于吃不飽又餓不死的狀況。去年3月,在省文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大力推動下,省歌舞團開始進行轉企改制。如今,才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就見到了明顯的成效。該團打造的舞蹈詩《黎族故事》,在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上,摘得11項大獎,獲獎數量之多、分量之重,刷新了我省文藝演出的歷史紀錄,贏得官方和民間的一致贊揚。
《黎族故事》的成功,是轉企改制后的文藝院團積極闖市場,提高演藝水平,優化組合文藝資源,增強發展活力的絕佳佐證。
海南出版社、海口藝術團等原國有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后發展勢頭喜人,也都嘗到了改革的甜頭,我省正逐漸形成一批國有骨干文化企業。
全島布局,產業由散而聚
“對于來海南進軍文化產業的投資者,我們一直堅持不分島內外、不分國有還是民營,一視同仁。”省文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海南文化產業之所以能取得今天這樣的發展勢頭,靠的是開放改革,目前的大項目基本都是由外來投資者投資的。
開放的發展思路還體現在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舉措和政策當中。
2010年我省在全國率先以省委、省政府文件的形式,出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關于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決定》,明確了我省未來5-10年文化改革發展的思路和目標任務。2011年省政府出臺《關于支持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從土地、財政稅收、投融資、市場準入、人才等方面提出38條真金白銀的政策。今年,《海南國際旅游島文化建設中長期規劃綱要(2011-2020年)》、《海南省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等規劃和《海南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海南省文化產業重點項目認定管理暫行辦法》等具體辦法即將出臺。
系列政策措施催生了我省文化產業的合理規劃和布局,而政策的優勢又不斷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動力。
對于文化產業的布局,我省提出“一區三帶九重點”的總綱領,明確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引領龍頭、不同地域的發展特色和重點發展文化產業形態:適應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推出文化改革發展的創新試驗區,考慮到各地不同特征提出產業發展的差異化道路,根據居民游客的多元需要培育一批骨干產業體系。
根據這個規劃綱領,一個又一個的文化產業園區、主題公園、景區、項目等開始布局全省,而文化產業項目和企業又形成了向園區聚集的態勢。目前已經動工或者準備動工的園區分布在南北兩端,主題公園鄰近海口和三亞,文化旅游景區遍布全島,旅游演藝根據游客量特別是市場規律逐漸實現市場細分和定位。
6個園區、3個主題公園、9個文化旅游景區……一批高端的大項目瞄準全島布局,讓我省的文化產業逐步實現“由小變大、由散而聚、由弱變強”。
多元素融合,產業優勢凸顯
海南地理和氣候上的優勢并不完全代表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天時、地利、人和共同構筑起了我省文化產業快速崛起的優勢。
近幾年,國家和我省對文化產業的重視和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逐漸讓人們認識到了一個全新的海南島。像長影環球100電影主題公園一樣,越來越多的文化產業項目開始落戶,海南漸漸成為國內外有實力大企業的寵兒。
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還體現在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之中。兩者的關系被闡述為“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三亞檳榔河文化旅游區、海南呀諾達雨林文化旅游區、保亭甘什嶺檳榔谷原生態黎苗文化旅游區,這些文化旅游景區的火爆一浪高過一浪。文化與旅游的融合也促進了海南本土文化的發掘、保護和傳承,黎錦、花梨木、沉香等海南元素已逐漸融入到文化產業之中。
如今,高科技的因素也越來越多地融合到文化產業之中,航天主題公園、長影環球100電影主題公園等項目,都是文化與高科技高度融合的靈感。
文化產業的發展帶動一系列文化賽事的舉辦,大大提升了海南知名度。環島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升級為亞洲頂級賽事,沃爾沃環球帆船賽經停海南,世界小姐總決賽五度與海南邂逅……除了這些賽事本身的價值之外,系列文化賽事的舉辦為海南在世界范圍內打出了文化之島的品牌。
在這樣的多重融合之中,海南文化產業發展思路日漸清晰,文化產業的優勢和競爭力也不斷得以凸顯。可以樂觀地預期,文化產業在國際旅游島建設中將日益發揮重要的作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記者付陽陽通訊員秦建國)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