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海口瓊山五小5年級7班的同學們在上竹竿舞課。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攝
“噼啪、噼啪……”“五、六、七、八……”
“不對,注意節奏,再重來一遍,一、二……”
27日下午3時,海口市瓊山五小操場邊的樹蔭下顯得格外熱鬧,輕松歡快的竹竿聲中,不時伴著孩子們的歡笑———這是5年級7班的學生第一次上竹竿舞課,雖是從看似簡單的基本動作練起,卻已吸引了不少學生和教師圍觀。
“竹竿舞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兼有體育運動項目的特點和舞蹈的韻律,男女老少皆宜,在黎族、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十分普及。”黎族舞蹈教師林澤是瓊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一位大三的學生,身穿黃色T恤,陽光,帶有一絲孩子氣。他出生于三亞,因自幼喜歡民族歌舞,尤其擅長竹竿舞,因此被特地請來擔任舞蹈教師。
10歲的小偉有些微胖,他自告奮勇負責打竿的動作,和同班其他幾名男同學蹲在地上,賣力地一遍一遍打著竹竿,不知不覺已汗流浹背,卻一直說“不累”。
女學生佳佳的節奏感較好,她和另外幾名同學在老師的示范下,已開始練習基本步伐,只是因為舞步生疏加上膽怯,有時會被竹竿夾到腳踝,痛得眉頭緊皺。
練習過程中,每每有人出錯時,周圍便一片哄笑。不過,練習者并不氣餒,轉身再來一遍,慢慢地,有好幾名同學開始“有點兒模樣了”,這讓林澤興奮不已。
瓊山五小副校長黃海忠說,作為新開設的特色課程,竹竿舞不僅讓學生們鍛煉了身體,感受到“陽光體育”、“快樂運動”的魅力,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傳承少數民族地方特色文化,希望這一項富有文化內涵和獨特魅力的運動項目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和普及。
據了解,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實踐中,海口多所中小學校開設了諸如書法、象棋、武術等富有文化內涵的特色課程或興趣班,重視提升中小學生綜合文化素質。不過,類似瓊山五小這樣專門開設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竹竿舞課程的學校并不多見。黃海忠介紹,目前,該校竹竿舞課程僅在五、六兩個年級14個班級開設,待試驗一段時間后,將可能在全校推廣,“師生反饋良好,熱情很高”。
記者在現場注意到,除了上課的學生,還有部分任課教師也過來圍觀,她們和孩子們一樣,對這項運動著了迷,一位女教師當場脫下高跟鞋,光著腳,和孩子們一起學起了竹竿舞。(記者 李佳飛 見習記者 李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