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楊經典閱讀,讓學生獲得一種反觀現實生活的眼光。現在,越來越多的海大學生開始知道自己為什么而讀書。 本報記者 張楊 攝
“尼采在《快樂的知識》一書中談到歐洲、德國與‘現代化’的關系時說,歐洲數千年思想最富有、最具責任感的繼承人得對‘市場上傳來的頌揚未來的歌聲’塞住自己的耳朵。”近日,海南大學一位年輕教師提交給學校的一份報告,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位青年教師寫道:“作為大學中的一份子,我們可以接著尼采的話說:優秀的中國學人應該是中國數千年思想最富有、最具責任感的繼承人,中國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應當培育這種繼承感,以不負教書育人的神圣志業!”
這位年輕的老師就是海大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賈冬陽。從登上講臺的第一天起,他就給自己定下了這樣一個目標:在市場的喧囂聲中,為那些真正喜歡讀書的年輕學子提供一張“純凈的書桌”,并借助經典的階梯使他們年輕的靈魂通向高貴、正義和美好。
?
示范
傳承經典的
“讀書方法”
聽過賈冬陽老師課的學生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賈老師不僅是在傳授“知識”,更是在示范一種“讀書方法”,一種如何閱讀那些偉大的心靈所寫下的偉大經典的方法。
“在如此浮躁、功利的大學風氣中,賈老師能堅持給本科生講授經典文本,引導同學們靜下心來悉心讀書,實在難得。”海南大學碩士研究生朱正騰說,賈老師的課將技術性的專業教育轉向教養性的通識教育,更有斫梓染絲、化性起偽、陶鑄性情之功。
對此,賈冬陽告訴記者,為了適應現代社會最迫切的實利需求,全球的大學都在不斷向技術化和市場化方向遷轉,日漸實利化,教育品質名存實亡。西方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近20年來,關注教育的有識之士都覺察到了大學的這一危險狀況,并積極采取補救措施,以教養性的通識教育來扭轉、補救現代大學的災難性處境。然而,通過比較最近幾年的“人文素質課”課表我們發現,其中真正與“人文”相關的科目極少,十之七八還都是技術性的、休閑性的甚至娛樂性的課程。
為了使“人文素質課”真正達到以文化之、人文化成的目的,從2011年開始,賈冬陽老師著手在海大探索“人文素質選修課”改革,除了積極與學校教務部門溝通設計“人文經典核心課程”,同時倡議海大教師為青年學子開設“經典繹讀”與“文明源流”課程。兩年來,這一倡議日益得到師生的認可與響應。在賈冬陽老師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的“經典繹讀”課堂上,來自不同專業的同學,無論文科的還是理工科的,都深深感受到經典的感召。很多同學表示,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大學的課堂。
堅守
遠離喧囂的“純凈書桌”
“作為一所綜合性重點大學,‘海大’的名字不無機緣地映合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箴言。也許正因如此,她能以既區別于以往,亦區別于他人的姿態站在21世紀教育的入海口上。”對于來自學校和師生們的支持,賈冬陽倍感欣慰。他表示,目前正在籌劃將課程具體化,在教務選課系統中發展成有規模的“經典繹讀”課程庫,讓更多的學子有機會參與到經典細讀課程中來。“四年的本科課程可有循序漸進的次第,以配合年輕心靈成長:始以詩教,溫厚其情感,文雅其言辭,生發其志意;次以哲學教育,高遠其眼界,廣博其胸襟,發揚其精神;終以人文學教育,審慎其判斷,約束其行止……”
在賈冬陽的倡議和感染下,海大越來越多的老師“同聲相應”,開始根據自身學科特點設計經典閱讀課程。海大環植學院一位研究昆蟲學老師告訴記者,賈冬陽老師曾經建議他發揮專業特長,為學生講授法布爾的名著《昆蟲記》。先前他一直以為自己的專業太專,無法參與賈老師所提倡的“經典繹讀”課程,但現在覺得非常想試一試。同時,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著名哲學家,年逾七旬的張志揚教授也率先垂范,為海大學子開設“經典繹讀”課程。
“其實海大一直有常年堅持為學生開設經典課程的老師,比如文學院的楊國良教授、張江南教授和周潔博士等許多老師,都在默默地堅守著經典的傳承。”賈冬陽說,這些老師很快地就參與到“經典繹讀”系列課程中來。“雖然我們不知道單憑書生意氣與道德熱忱能否成事,但憑靠大家的良心活兒,也許能為學子們提供一張有別于市場喧囂的真正純凈的書桌。”
?
責任
基層教師的“時代擔當”
“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單純強調理、工、農、商的發展,終不過是目光短淺、急功近利的發展,或許最終造就的不過是一批又一批如韋伯所說的‘沒有精神的專家和沒有心肝的縱欲者’而已。這難道不是錢學森教授生前一再痛感的‘為什么中國產生不了有原創性的科學帥才’的根本原因之一?”在談到帶領學生回歸經典靜心讀書的初衷時,賈冬陽說,沒有廣泛而深入的閱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獨立思考!他們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對經典的閱讀,讓學生獲得一種反觀現實生活的眼光,進而懂得什么才是“值得過的有意義的生活”,從而真正地成為具有高尚情操、勇于承擔責任、具有卓越言談與行動的完整人。
“近百年來,中國文化面臨的基本問題是化解西方文明挑戰,21世紀的中國學術若要有所成就,涵養未來中國學術的底氣,必須深入掌握西方傳世經典,并在此基礎上重新認識中國傳世經典。”賈冬陽如是說。可是,當代大學生所熱衷學習的,多是實用性的、技術性的、休閑性的甚至娛樂性的課程。雖然,老師和學生都樂得清閑,但實難承擔國家與民族未來發展的重任……
“沒有深切的‘政治自覺’與‘文明自覺’,中國就不可能真正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不可能在西方技術文明的沖擊下切實回復中華文明至深之根基并扎根其上,建立起承擔中國百年漂泊的現代命運的政制形式與文教制度。”賈冬陽說,為此,海南大學社科中心的老師們都在致力于培養學生的這種“自覺”與使命感。因為,在他們心中,教師不僅是一種現實“職業”,更是一種要有“時代擔當”的神圣“志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