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日,記者從寧夏考試院和一些重點中學獲悉,寧夏還沒正式收到教育部發放的自主招生的相關信息。但據一些相關人員透露,為了打破一考定終身的統招弊端,內地從2003年開始嘗試放權高校自主招生,然而自主招生推行至今近十年了,卻爭議不斷。尤其從去年招錄的情況來看,自主招生還在“磨合期”中運行。
10月起,國內各高校已經陸續發布2013年藝術特長生、自主招生和保送生等信息,自主招生考試又開始成為很多家庭熱議的話題。從單校試點到多校聯考,再到如今的“軍團混戰”,自主招生考試不斷升溫,儼然成為“小高考(微博)”,每年的2月也成為不少高三學子身心俱疲的趕考月。
爭議一:有違初衷,“奇才”和綜合素質無法均衡
日前,記者從寧夏考試院了解到,從寧夏范圍內來講,實行自主招生的比例很小,自主招生的生源比例只占到整體的百分之三左右。而教育部設定自主招生計劃的初衷是希望高校通過考試以外的選拔方法,招到動手能力強、有專業技能潛力的學生,但嘗試改革之后,卻發現學生擅長的仍然只是考試。
“按理說,通過了自主招生的考生,都是一些在思維領域有著獨特想法的偏才、怪才,他們的綜合素質可能不高。但是,這些通過了自主招生的偏才、怪才,卻依舊要參加高考。同時,很多名校的自主招生選拔明文規定必須過一本線,要求是很高的”。寧夏考試院的耿未處長表示,其實這中間就存在很多矛盾。原因是,確實有很多考生通過了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獲得加分權利,但因綜合素質不高,在高考中沒有達到該校的“調檔線”,所以,等于白白參與了自主招生考試。而這樣的情況不是個例。
隨后,記者從我市一、二、九等中學,也了解到類似的情況。銀川一中副校長張劍云告訴記者,該校也出現過這種情況,而且不在少數。張校長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自主招生早已演變為一場“小高考”,每年,清華、北大、浙大等名校的自主招生“大軍”,都會來銀川一中設點,進行招考,每個高校都會分配給各學校一定的指標,跟高考的操作模式和流程差不多。而在各項入學考核當中,文化課考試的比分占到三分之二。學校坦言,這無異于是第二個高考,而所謂的創新型人才選拔到底體現在哪兒,不得而知。
爭議二:程序多影響學生情緒導致分心
在采訪中,不少老師還向記者反映,每年的自主招生季,不少優秀的高三學生因忙于應付高校自主招生的報名、審查程序,準備筆試、面試等,影響了正常復習,尤其是參加自主招生后,由于發揮不好,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心理怪圈,一些老師為此表示出擔憂。
小夏是我市某名校優等生,在班上排名前十,去年,他報考了北大和浙大的自主招生。小夏最初的愿望是考北大:“北大自主招生政策一出臺,我趕緊在網上下載表格又去學校蓋章。”可細細研究北大自主招生條件后,小夏感覺要求實在太高。“我們全家商量后,決定再鎖定一所名校。”經過商量,小夏決定再報考浙江大學,“反正是考后填志愿,如果能得到自主招生的名額拿到加分,哪怕考試失誤,第一志愿也能走個好學校選個好專業。”
由于自主招生對英語要求很高,小夏那段時間放棄了其他科目,全攻英語,每月還花2500元請了英語家教。但是,因為自主招生題目偏難和怪,小夏在兩所學校自主招生中的表現均不理想,回來之后情緒特別低,讓老師和家長都無所適從。
銀川二中的雷清香老師告訴記者,自主招生考試前兩個月,她都會給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告訴學生自主招生只適于一些特長生和學習特別優異的學生。因為有的考生若沒能如愿以償,可能會造成情緒波動,影響高考備考。
張劍云校長也表示,確實有很多優秀學生因參加自主招生考試,沒有發揮好而影響了情緒。他提醒學生們注意,歷年來,有許多高分學生都未通過自主招生加分。對于考生們來說,關鍵是要擺正心態,不要因為一次考試否定了自己,畢竟,多數學生進大學的主要途徑還是高考。家長和學生不能有投機心理,現在到明年1月是高三復習的關鍵時期,不要因自主招生打亂學習計劃。
爭議三:“特殊類型”填報志愿不明晰錯失加分機會
在自主招生考試中,很多老師還向記者反映,由于不熟悉自主招生政策,有些考生通過了某高校自主招生考試,卻在填報志愿時漏填“特殊類型”一欄,白白浪費了自主招生加分的機會。
那么,什么是“特殊類型”?耿處長解釋說,就是在參加了各高校自主招生考試,并且取得了自主招生資格的考生,可以在高考志愿表上“特殊類型”欄下填報志愿,但只能填報你通過了的學校的志愿,而且享受學校的優惠錄取政策。但是,有些學生因不了解相關政策,產生了漏報現象。
去年,一名考生就曾到寧夏考試院咨詢,他通過了陜西師范大學自主招生考試,卻漏報了“特殊類型”欄。耿處長明確表示,在高考招生工作結束后,這種情況是不能補報的。
對此,張劍云校長也特別提醒考生,注意“特殊類型”的填報是絕對有必要的,尤其是參加自主招生前,一定要和報考的高校溝通好,詢問該校是否開設了“綠色通道”。所謂“綠色通道”,就是在通過了自主招生考試后,在高考志愿表上“特殊類型”欄填報該校,會獲得該校自主招生時允諾的加分機會。本報記者馮元春
(銀川新聞網)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