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學“一座難求”
如何讓老年人不再“入學難”
老年大學是老年人拓展興趣愛好、社會交往的精神家園,可是記者近日在甘肅蘭州采訪發現,這個有著50多萬老齡人口的城市,每學期只能接收約4000名老人。規模偏小、校舍短缺,老年大學“一座難求”。
老年大學“一座難求”
沿著一家餐館的側梯走到二樓,甘肅省老年大學舞蹈班36名學員正在一個不足50平方米的舞蹈教室里上課,他們手拿紅色羽毛扇,起勁地跳著舞蹈《荷塘月色》。
64歲的徐潤萍已在老年大學上了兩年課。“現在離不開了,一天不來就不自在。”徐潤萍說,她年輕時愛好文藝,退休后時間充足了,就報名上了老年大學的舞蹈班。
旁邊的另一間教室,90名擠在一起上聲樂課的學員組成一個“超級班”。學校負責人說,聲樂課很受歡迎,班額太大,學校幾次想壓縮人數、分班教學,可找不到場地,只能先這樣湊合著。
甘肅省老年大學副校長高登云說,這所老年大學現有1800名學員,已滿負荷運轉了,可還是有很多老人進不來。
“想上學的老人很多,校舍非常緊張,現有的教學條件也捉襟見肘。”高登云說。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蘭州市由政府部門開辦的老年大學只有3所,每期招收學員約4000人,加上部分企業自辦的小規模老年大學,服務人數約5000人,而蘭州市老齡人口目前已達到50多萬。
招生不敢張揚
“為了上學,差點擠破頭。”蘭州市老年大學學員王富玲笑著對記者說。2004年,她報名在蘭州市老年大學學習國畫。2010年,當她想再次進入這所學校學習時卻倍感困難。
“排隊排了2個小時。”王富玲說,她還算幸運,很多老人排了一早上隊也沒報上名。
“太正常了。”蘭州市老年大學副校長劉廣太說,蘭州市老年大學每期招收學員1800名,可報名的人數有5000人。
“這還是我們悄悄招的。”劉廣太無奈地說,“招生不敢張揚,要不然來的人更多,都是老年人,不敢讓他們長時間等著。”
記者采訪時發現,老年大學還不時有前來“蹭課”的老人。劉廣太說,一些老人報不上名,沒有學員證,可上課積極,學校也接受。
“只進不出”是老年大學面臨的又一大難題。沒有固定的學制,沒有強制的教學任務,學員們很少會中途放棄學習。甘肅省老年大學有的老人已連續上了25年,成了老年大學“壽星級”學員。“我們很感動,為老人頒發了證書。”高登云說,可這也讓老年大學的資源短板進一步加劇。
記者調查了解到,除了甘肅省老年大學、蘭州市老年大學外,還有個別企業、單位開設了面向本單位離退休職工的老年大學,但這些機構規模偏小,且很多不對外開放,無法有效緩解現有難題。
老人何時不再“上學難”
2009年以來,甘肅省老年大學嘗試把教學服務向社區延伸,在安寧區開辦了教學點,現在已經招收了200多名學員,但進一步推廣面臨的困難很大。
高登云說,1987年甘肅省老年大學創辦時,學員僅有300人,現在學員已經增加到五六倍,但依然遠遠趕不上老齡人口增加的速度。資源短缺使大多數老人被擋在老年大學門外。
作為政府公益機構,老年大學都屬于事業編制單位,擴大規模難度很大。“每學期每位學員的學費50至150元,工作人員工資、運轉經費均由財政負擔。如果政府投入不增加,老年大學的規模就難以擴大。”高登云說。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成為擺在老年大學面前的一道難題。目前,甘肅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逐年上升,達到8.23%,已超過7%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且老齡化程度還將逐步提高。
蘭州市相關部門預估,未來幾年,隨著老年人文化知識層次的不斷提高,他們對物質生活、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服務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多,有入學需求的老年人還將不斷增加,老年大學的壓力勢必進一步加劇,老年大學“一座難求”的難題亟待破解。
社會學專家劉敏表示,老年教育除了依靠政府的投入外,也可以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來緩解,用市場化的介入來滿足旺盛的市場需求。一些社會組織如社區、相關理事會、學會也可以介入老年大學的創辦,代替政府的社會職能。另外,老年教育也需社會多方參與,一些單位、企業在自己創辦的老年大學招生時,除了招收本單位的退休員工外,也可考慮擴大招生范圍,就近招收滿足相關條件的老年人。同時,街道社區也可以組織一些活動團體或興趣課堂滿足老年人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記者聶建江 張文靜)
(編輯:童言)